李冉
摘要: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開設了應用文寫作課程,并且將其作為各個專業人才教學的重要科目之一,這同時也是培養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技能的重要教學科目。翻轉課堂在應用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創新應用文寫作教學的組織方式,在提高學生應用文寫作能力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對翻轉課堂在應用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相關的分析和探究,以期為高職院校應用文寫作教學活動開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應用文寫作教學;翻轉課堂;教學創建
應用文寫作作為高職院校學生需要掌握的重要職業技能,是現代高職院校課程教學的重點之一。基于信息技術發展起來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應用文寫作課堂教學的效率,在引導學生更好的將應用文寫作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提高就業能力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分析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相對于傳統課堂來說的,是學生在課外通過教學視頻來進行自主學習,在課上進行重點問題解決和合作討強化知識點教學,在課后進行復習鞏固的一種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應用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適應高職學生認知發展階段的特點,有利于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最為重要的是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應用文寫作水平,這對于高職學生未來的就業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應用文寫作教學中翻轉課堂創建的策略和措施
(一)翻轉課堂應用文寫作教學內容設計
應用文寫作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開展的主要依據,過去對于高職院校對于應用文寫作教學內容的設計通常是按照某個主題或者是某個案例進行的,比如針對通知、報告等應用文類型主題來組織教學,或者是根據學生的專業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來組織開展應用文寫作教學,由于教學課堂時間有限,很多內容的教學大都是“淺嘗輒止”,學生只學習到皮毛,沒有掌握應用文寫作的根本。針對這一問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設定多個應用文學習的項目類型,通過教學視頻按照項目類型進行組織,同時將學生的專業背景、職業能力要求等要素加入到應用文寫作教學當中,或者將學生的學習需求加入到應用文寫作教學中,豐富應用文寫作教學的層次,提高學生對應用文寫作教學的參與積極性。
(二)翻轉課堂應用文寫作教學程序設計
根據上述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分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應用文寫作翻轉課堂教學。首先,設計教學項目。根據應用文寫作教學的任務、教學的目標,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確定應用文寫作教學的學習項目內容。然后教師要根據學習任務以及相關的知識點組織相關的教學資料、教學視頻等,并且將這些共享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做好相關的自主學習,包括對教師分享的學習材料和學習視頻的自主學習,并且結合自身進行深入思考,記錄下存在疑惑和問題的地方。
其次,通過任務驅動模式來組織應用文課堂教學活動。由于學生在課前學習階段已經對相關的知識進行了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解決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惑和問題。針對高職院校教學的實際,我們建議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來組織課堂教學活動。也就是教師要匯總和歸納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階段存在的疑惑和問題,對學生進行分組,通過學習小組的方式來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由于這些合作探究的任務都是學生在自主學習階段遇到的問題,因此教師一定要做好相關的引導和指導工作,確保任務驅動教學的有效性。另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置相關的情境來組織教學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策略選擇。比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設置相應的職業情境,在情境中引導學生參與到應用文寫作教學當中,體會和掌握應用文寫作的技巧。
最后,要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和翻轉課堂教學效果進行科學評價,設置學生應用文寫作知識掌握情況、課前自主學習情況、課上互動交流情況等評價指標,對翻轉課堂教學活動開展進行全面的、科學的教學評價。
(三)翻轉課堂應用文寫作教學資料設計
高職院校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和現代移動通信技術等將教學資料共享給學生,這既是翻轉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延伸應用文寫作教學課堂的重要措施。首先,教學資料的內容要體現類型全面、覆蓋面廣和講解生動的特點。也就是說要應用文寫作教學的資料要覆蓋高職院校學生在未來就業過程中可能會應用到的各種應用文類型,并且要在寫作理念、寫作技巧、經典例文等方面組織教學資料,如果提供的是視頻類的教學資料,教學視頻一定要做到形象、生動,只有這樣才能夠引導學生自主的開展學習。其次,教學資料要通過高職院校的課程平臺、微信群組等多種方式共享給學生,這同時也是翻轉課堂課前自主學習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潘美明.以翻轉課堂模式進行應用文寫作教學的實踐探索[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21):135-137.
[2]郭艷.“互聯網+”環境下翻轉課堂應用文寫作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職業,2017(3):88-90.
[3]邱偉.翻轉課堂應用文寫作教學中的常見問題[J].課程教育研究,20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