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教育中,家校合作十分重要,有利于促進家校教育目標一致,形成教育內容的互補,保證教育方法的科學化,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家長具有較大的分散性特征,而互聯網則為家校合作與即時溝通的實現提供了便利條件。文章以微信為即時溝通媒介,分析微信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并以實踐的形式將其運用于家校合作中。
關鍵詞:小學教育;家校合作;微訪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3-05
作者簡介:劉正文(1980—),江西吉安人,中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班級管理。
一、小學家校合作的相關調查分析
針對家校合作的現狀,采用調查問卷與訪談的方式分別對學生家長與教師進行調查。調查與訪談內容主要涉及“家長與教師對家校合作的認識”“家長與教師使用智能手機與微信軟件的情況”“家長與教師對微信溝通的渴求情況”三個方面。通過這些方面的調查,希望能夠得到最準確的意見、建議,包括家長與教師最希望家校合作提供哪些功能與內容。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統計分析可知,當前小學家校合作中存在以下主要問題:一是家校合作的觀念較為滯后,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多是在小學生出現問題后被動地、為了解決問題而進行溝通交流,而且即使在日常的微信溝通中,家長主動發言較少,很少會表達自己的觀點,但又有多數家長與教師認為加強家校合作十分必要;二是當前小學家校合作的內容較為片面,主要集中于學習成績方面,忽略了小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方面的交流;三是小學教師與家長在合作溝通頻率方面較低,合作的時長不足,多數家校合作的頻次為每月一次,這種間斷式的溝通交流無法保證小學生思想變化狀況及學習進展狀況的持續關注;四是小學家校合作中的合作途徑多為教師主導、家長被動的單向聯系形式,其中以電話溝通與家長會為主要形式。
對小學教師與學生家長“關于智能手機與微信軟件使用”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教師與家長均有智能手機,而且均表示使用過或正在使用微信,即使沒使用過,也很容易“上手”,這說明微信在小學家校合作中具有較強的應用基礎。
二、基于即時溝通的家校合作微信平臺設計與實現
1. 設計原則
實踐顯示,在小學家校合作的微信平臺應用中,出于小學教育、家校合作目的等要求,微信平臺不僅僅需要提供簡單的即時通訊功能,比如微信好友、微信班級家長群等,還需要實現“調查”“選擇”“投票”“信息資料傳遞”“活動參與”等功能,這就需要基于微信軟件自定義菜單功能與第三方接口,進而能夠通過多功能配合提升小學家校合作的有效性。此外微信平臺設計還需要結合學校、教師、家長等實際情況遵循簡單性、全面性、個性化等原則。
2. 結構設計與實現
為了實現家校合作中微信平臺的諸多功能,首先需要注冊一個微信公眾號,并在該公眾號的基礎上開發所需功能,包括群發功能、信息推送、自動回復、自助查詢、投票功能、分組管理、單獨溝通等。從平臺結構來看,整體功能模塊如下:
家校合作平臺:單/多圖文消息、單聊或群聊、自定義菜單、訂閱功能、朋友圈、投票功能;自定義菜單:學校動態、班級動態、互動社區、校園網;學校動態:學校新聞(發布學校新聞)、網上課堂(學習指導與家教指導)、歷史消息(查看以往歷史消息);互動社區:家長、學生、教師在此交流溝通;校園網:連接到學校各類網站。
在訂閱功能模塊中自動聚合最新的教學資源,包括非盈利教育機構或教育組織擁有的微信服務號、訂閱號等;單/多圖文消息功能模塊作為信息發布平臺能夠支持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類型信息格式,比如班級動態、優秀教學案例和家教案例等,能夠實現一對一或一對多發送;單聊或群聊功能模塊作為家長、教師、學生的交流平臺與知識討論平臺,教師與家長可實現隨時隨地溝通,比如以某個主題發起群討論等,有利于教師與家長之間更多地了解;朋友圈和微信群功能模塊作為知識管理工具,可實現知識共享,便于學生后續更好地學習;投票功能模塊則可作為學習成果檢驗平臺或民意調查平臺,有效搜集有效的意見,促進教學的高效開展。
3. 家校合作新模式
針對傳統家校合作存在的問題,以微信公眾平臺為基礎,通過開發設計自定義功能,開展教師與家長、學生的“互聯網+”交流合作,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是“互聯網+”背景下的家校合作新模式。在這個模式下,以家校合作微信平臺為紐帶,將家長、教師與學生形成一個整體,家長、教師、學生均可通過家校合作微信平臺實現參與互動。教師可以向家校合作微信平臺上傳信息,家長與學生可以通過家校合作微信平臺獲取信息,并且家長與學生也可通過教學合作微信平臺反饋信息,教師在獲得反饋信息后能夠及時調整與優化教學,進而使教學更高效。
三、微信平臺的具體應用
1. 在家長教育中的應用
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家校合作平臺,通過不斷更新的家庭教育信息對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進行啟發,讓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巨大作用。通過家校合作平臺,家長能夠隨時、及時地向學校反饋意見、建言獻策。家校合作平臺提供豐富的家教資源與案例,也可提供家教方法指導,教師可通過平臺上的“網上課堂”或者微信群定期向家長推送一些優秀的家教文章及案例,指導家長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平臺不僅僅實現了教師向家長的信息推動,也使家長在這個平臺上可以分享自己的家庭教育心得,或者家庭教育的實踐案例,供教師或其他家長參考。
2. 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
從傳統教學模式來看,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多集中于課堂,而且課堂多以教材內容為主,這導致師生交流多以教學內容為主,學生身心成長方面的溝通機會較少。但在家校合作微信平臺上,教師獲得了更多的溝通交流機會,既可以通過與家長的即時溝通獲取學生的更多、更真實的信息,也可實現與學生的“非面對面”溝通交流,避免了學生因內向、害羞而不敢交流的問題。
在微信公眾平臺上,教師還可對教學進行延伸,開發第二課堂,利用微信平臺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學習及討論,既可應用于課前預習,還可應用于課后作業鞏固。家校合作的微信平臺支持視頻信息格式傳輸,還可通過錄制教學微視頻的方式實現翻轉課堂教學,以及幫助家長在課后輔導學生作業,解決部分家長無法高效輔導學生作業的問題。
3. 在家校交流中的應用
家校合作微信平臺在家校交流中也可發揮重要作用,一是教師可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發布活動通知,及時向家長匯報每天的工作內容及安排,以及學生的學習狀況。發送的消息可以圖文方式,可一次發多個主題,充分利用群發功能。二是教師可以通過家校合作微信平臺解答家長們各種困惑,包括學生學習方面的困惑、學生家庭生活或學習習慣方面的困惑等。
家校合作微信平臺的實踐應用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家長對利用微信平臺進行家校合作持肯定態度,且多數家長表示“能夠實現隨時隨地的溝通交流”“這種基于微信的交流溝通方式更加人性化和便利化”。多數教師也認為基于微信的家校合作平臺解決了傳統家校溝通不暢的問題,對日常教學更加有利。多數學生表示“喜歡這種溝通、學習方式”,他們認為“這種方式使自己在課堂之外也能夠保持學習的狀態”。實踐也表明,微信平臺的應用,在家校合作中具有突出的優勢,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具有廣泛推廣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蔡 晨.“互聯網+”時代的家校溝通——淺談家校微信群的優勢與建設[J].昭通學院學報,2017(S2):70-72.
[2]吳 欣.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小學一年級數學家校協同教育的應用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