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要遵循“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數學教師應該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教師要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數學課程標準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一句話道出了數學教學的生活性,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該注重“生活化”教學,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教師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達到這一目標應注意以下幾點:
1引導小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生活中的事物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使自己的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讓學生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確,只有老師敢于超越教材,才會有鮮活的教學內容,學生才能愛學、樂學,教學才能以它特有的魅力將學生緊緊地吸引,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長期潛移默化地訓練,定能培養學生對現實生活中規律的關注和發現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例如:我在教學《容積》這一內容時,我帶領學生到他們自己的家鄉的烤煙基地周圍觀察蓄水的水窖,有圓柱形的、長方體的、正方體的,還有不規則的儲水池。通過比較,直觀上的認識,他們很容易就理解了容積的意義與計算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學習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我們生活的周圍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激起他們從小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從而培養學生自覺地把所學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的意識。
2聯系實際,感受數學對生活的重要作用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說過:“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其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學生在“做數學”中體驗“生活數學”,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教學人民幣的認識時,到超市采購物品,為班上開展活動或辦學習園地之用,事先老師有計劃有目的地提出要采購的物品,給一定數量的錢,如何采購物品廉價適用,這樣,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激發,定會爭先恐后地為老師出謀劃策。
3安排實踐活動,領悟數學的應用性
學以致用,這是數學的歸宿。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誘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更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使他們體驗到用數學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成功和快樂,因此在教學中,我適時地安排一些實踐活動。例如:在教學元、角、分時就讓學生去采購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測量、容積的教學也如此。總之達到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這一目的。
4鞏固練習貫通生活
有效的練習不在于教師出多少道題,而是這些題是否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在功能。在課堂上我布置的作業,總要想辦法讓它發揮不同的作用,最后與生活緊密聯系,達到理想的練習效果。如:“米、分米、厘米、毫米、克、千克、噸”的認識后讓學生自己去量一量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如:家中的床、沙發、電視機、茶幾、書桌的長、寬各是多少,去稱一稱一千克雞蛋大約有多少個,一千克棉花、一千克鐵各有多少,一個梨、蘋果大約有多重,這樣學生加深了解認識。
真正的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本身就離不開生活,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新課程標準也要求我們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要把知識的形成和應用的數學放在重要的地位,多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逐步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總之,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想教好數學,就必須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在一起,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千萬不要脫離生活,憑空編造。要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去觀察、去實踐、去思索有關數學問題,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動口、動腦,既取得經驗,又掌握了技能,還增長了知識,使他們懂得為了生活,我們必須學好數學。
參考文獻:
[1]葉瀾,白益民.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207.
[2]毛杰,楊明春著.成長的階梯:貧困山區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與實踐[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3]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4]陳永明.教師教育研究[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余文森,劉冬巖.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6]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J].東方出版社,1996.
[7]黃婧.當代教師人格淺析[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2(8):313.
[8]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一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7):3-7.
[9]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金仁光(1965- ),男,四川西昌人,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