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芳銘
【摘要】“任務驅動法”為學生明確了學習任務與目標,讓學生的學習更具有目標性、過程性,能有效激活學習興趣,以任務驅動高效學習與創造實踐。本文從布置預習任務、設計探究任務、實施創造任務這些方面,探討了任務驅動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音樂 任務驅動法 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7-0211-02
“任務驅動法”屬于一種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較為實用的教學方法。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活動需與活動、問題或任務結合,以探索問題為引導,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創設真實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盡力學習過程;發揮學習的主動權,不斷激勵與引導學生。小學音樂教學,為激活學生興趣,將課堂還給學生,有必要引入“任務驅動法”,讓學生自主經歷學習的過程,體驗、經歷與創造,提升學習質量。
一、布置預習任務,培養學習能力
核心素養要求,要加強對學生學會學習、健康生活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應摒棄傳統的示范唱,學生跟唱的教學模式,需創新學習理念與模式,將學生自主融入到教學過程中。通過設計一些預習任務、課中自主提問任務,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并學生之間互動討論解決問題,有效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音樂的預習任務,應以趣味性、體驗性和拓展性為原則,促進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和體驗音樂,廣泛搜集知識,培養學生音樂素養。
如《小烏鴉愛媽媽》屬于“愛鳥”這一單元的內容,教學前,教師設計預習單,鼓勵學生在課下預習。預習單內容為:1.查找歌曲資料,完整聽幾遍歌曲;2.理解歌曲中的情感內容,將傾聽心得寫下來;3.試著為歌曲創編動作和律動;4.搜集更多的表達愛、奉獻愛的歌曲。預習任務單設計后,分發給學生,學生在課下完成,完成的形式較為特殊,以學生傾聽、感受、理解和創編為形式。學生將預習過程中遇到的重點和難點,記錄下來,便于課堂上與同學、老師合作探究。同時,記錄下當時的傾聽心得、感受,領悟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還拓展學習一些類似的歌曲,個性化的對比感受不同歌曲其中的思想情感。通過布置預習任務,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奠定了高效課堂的基礎。
二、設計探究任務,促進合作探究
新課改強調,要為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提倡自主學、合作學、探究學的學習模式。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應將傳統教學中刻板的一句一句教唱的教學模式,轉變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踐行以生為本,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時間,合作探究解決預留的問題,提出的新問題,并創造性的思考、創造,提升核心素養。所以,任務驅動教學法引導下,可以設計一些合作探究的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需要設計一些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需要、可操作性強、多樣性的任務。如《彼得與狼》是一部兒童交響童話,教學時可以設計角色表演任務,讓學生合作探究其中不同角色的樂器表現形式和獨特感受,通過角色表演呈現對角色的理解。課前與學生一起準備代表不同角色的頭飾,有小鳥、鴨子、貓、狼等。課上先播放《彼得與狼》相關視頻,讓學生感知故事的整個過程,再讓學生精心聆聽整部音樂作品,分析不同角色主題音樂的特色,及運用的樂器,旋律的異同等。之后學生合作探究,反復傾聽和感受音樂旋律、節奏,探討不同角色對應的樂器形式。有了心得后,選派學生上臺表演,可以為角色添加對話,重點需要表現出角色的神情、動作等。通過設計合作探究任務,將課堂還給了學生,有效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表現力,關注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實施創造任務,提升音樂素養
德國著名的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這樣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音樂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具有藝術學科普遍的特點,不僅人文性、藝術性、感染性濃厚,能帶給人心靈、思想的啟迪,還能激發人的創造興趣,讓人身心愉悅。
如《放牛山歌》學習時,教師設計開放性任務,鼓勵學生課下準備樂器,課上運用樂器分小組創意表演。任務導向下,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請教家長,并探尋生活中熟悉的傳統樂器、現代樂器或自制樂器。有的學生尋找到傳統的笛子、鼓、二胡等。有的學生與家長一起自制樂器,串起酒瓶蓋作為串鈴,用鉛筆敲擊紙盒作為小鼓演奏、用香脂盒對擊作為小镲等。課堂上,學生運用不同的樂器,分組探究,表演學生對《放牛山歌》的理解,創造性地呈現不同樂器的獨特魅力。課堂內外實施創造性的任務,激活了學生的創意思維,給予了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提升了學生音樂素養。
四、結束語
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法,讓學生有了更加明確的學習目的。基于任務導向,學生自主經歷和參與學習過程,在自主學、合作學、探究學的模式下,展開了對音樂的親身感悟、體驗和創造,有效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了學生的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劉海洋.小學音樂教育任務及教學方法[J].雜文月刊:教育世界,2016(2):3-4.
[2]謝發均.論如何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J].考試周刊,2016(3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