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慶鋼
【摘 要】本文在分析集體備課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集體備課的改進措施和方式,加強集體備課效果的反饋,通過集體備課,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實現知識共享,共同進步。
【關鍵詞】高中生物 集體備課 教學水平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6B-0012-02
在生物新課程標準中規定了中學生物教師對上課的基本要求,尤其規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新課標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的發展,因此,教師備課時,既要備知識點,又要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這樣就增加教師備課的難度,也給教師備課提出更高的要求。由此,集體備課顯得更為重要。筆者根據我校生物集體備課組的情況,針對當前集體備課存在的問題進行初步研究和探討。
(一)集體備課理念方面存在的問題。理念是行為的指南,先進的教學理念可以正確指導我們的教學工作,否則將使我們偏離正常的教學軌道,集體備課亦是如此。當前集體備課在理念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流于形式。認為集體備課就是增加教師負擔、浪費時間。因此把集體備課當成應付領導檢查而已。不深入探討教學內容、教法、學法,一味流于形式。有的老師甚至產生抵觸的情緒,不發表意見,不提出建議,最終沒有形成集體備課的教案。很難滿足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素質教育的課堂需要。
2.缺乏創新意識。集體備課是一項集思廣益的創新工作,有些教師缺乏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意識和魄力,喜歡墨守成規,不會因材施教,沒有突出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也就是備課沒有備學生的具體表現,導致課堂氣氛不活躍,不生動,學生表現不積極,讓“生物課”變成了“死物課”。
3.備教不一。經過集體備課討論出的教案,備課時認可,但心理上實際沒有真正接受,一旦回到自己的課堂教學又換成自己的教案,把新的教案晾在一邊,沒有把集體備課的成果轉化成具體的課堂教學的效果。
4.照本宣科。集體備課討論的是全年級學生對生物的學習情況,注重的是整體,目的是不脫離教學大綱,確保教學進度及教學目標的統一。而對于自己班級里的特殊情況并沒有全部考慮周到,因而集體備課中的教案,落實到具體班級還需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修改,這樣才能體現教學工作的共性和個性。若只是照本宣科,將大大降低課堂效果。
(二)鉆研教材方面存在的問題。教材是知識的來源,也是教學大綱的具體表現。所以鉆研教材是備課中的重中之重,但有些教師往往在這方面工作做得不夠,具體表現如下:
1.吃不透教材。具體表現:教學目標不明確,沒有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因而學生也就無法抓住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一節課下來都是平平而過,泛泛而談,抓不住教材的實質、要點,導致學生課堂學習沒有頭緒,沒有形成知識網絡。課后又不知道怎么學習。
2.缺乏針對性。不能靈活地優選教法,挖掘教材的內涵。在集體備課中不注重藝術性教法的研究,課堂上便顯得枯燥,學生聽課積極性下降,嚴重的話,老師的講課反而成為那些不愛學習的學生的催眠曲。
3.不符合生物學科的特點。生物是一門實驗性、綜合性、趣味性極強的學科。集體備課沒有注重直觀教學、現代化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的運用和設計,尤其是對實驗內容設計過于簡單。有的實驗內容甚至放棄不上,必做的演示實驗沒有在課堂展示。
4.練習題的設計不科學、不合理。有些教師在作業練習設計上缺乏針對性,沒有突出重難點。練習和作業沒有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
(一)樹立新課標理念,轉變教學觀念。具體如下:
1.面向全體學生。集體備課設計應以全體學生為主體,同時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個性發展和學習的要求,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這方面在集體備課定案時,要有所體現,并提醒各位老師在自己課堂教學時,必須注意。
2.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生物科學素養注重的是學生科學思維方式以及學習興趣的培養,目的是讓學生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理解科學的本質。新課標生物學科教學的最高目標就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基本科學素養。
3.倡導探究式學習。倡導探究式學習,徹底改變學生傳統的一味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在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在探索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取知識。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通過學生自己動手,主動思考,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討論,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能力。例如在學習細胞的基本結構這一章節時,首先布置學生按課本的要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動手制作好動植物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然后當講授到細胞器這一節時,讓學生先展示制作的模型,讓每個小組選出代表發言,總結分析各細胞器結構特點以及它們所行使的主要功能,然后展開討論和交流,最后由師生共同總結形成本節課的知識網絡。同樣地,當講授細胞生物膜系統和細胞核這兩節內容時,也是用同樣的教學方法。
(二)集體備課要做到“五備”“四定”“五統一”。集體備課做到以下三點:
1.五備。備課標、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備輔導。
2.四定。即集體備課前定時間、定地點、定主講內容、定課題、定主講人。
3.五統—。即集體備課時在“五備”的基礎上統一課時、統一目標、統一教案、統一重難點、統一作業。
改進集體備課的有效方式以確保集體備課有充足時間。我校集體備課時間為每個星期二的下午 15:00~17:00,共兩個小時,具體時間由備課組長在開始前一個星期上報給教導處。集體備課實行簽到考勤制度。每次集體備課主要包括備課內容、輔備人、主講人等。集體備課時間之外的時間為自備階段,主講人輪流擔任,每個教師都需提前熟悉要備課的教材,即自我初備(不一定形成文字材料)。到集體備課交流時,形成集體備課教案。為了達到集體備課的預期目標,每周安排一次個性設計與反思,即二次備課的時間。 概括說來,集體備課有以下四個流程:
(一)初備。按照輪班制度,每周由一個老師擔任主講人,主講的內容就是下節課要上課的內容。主講人需提前準備好本周要討論的問題,包括教案的設計、教材的重難點、作業的設計、學生存在的疑惑,等等,制訂課堂教學的具體框架。
(二)集體交流。交流的內容有兩項,一是由主講人圍繞討論下節課上課的內容(教材)拋出自己的理解情況、觀點、上課思路,以及重難點、課堂練習的設計、課后作業的布置、高考的考點等。輔備人隨時補充、完善。二是備課組長組織大家就教學中學生易出現的問題和在本節課有關知識點進行梳理,組織大家討論交流。
(三)形成教案。經過備課教師的討論之后,主講人根據討論的意見,在個人初備的基礎上形成教案。形成的教案應體現以人為本,學生為主的新課改精神。最后備課組長對撰寫的教案進行審閱,無誤后,便可實施。為保證集體備課形成的教案在全年級統一真正落實,教案當天會被印發給生物年級組的每個老師,并上交一份給學校教導處作為備案。
(四)教后反思。教師經歷了教學實踐后,會或多或少發現教案存在的問題,這需要老師及時分析,及時修改教案,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目的。要求每位教師以書面形式反饋每周、每節課的教學反思。
集體備課本身也是一種師培的過程,它最終目的之一是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師水平,因此集體備課最后要落實到教學實踐中。為了提高集體備課的質量,對集體備課需加強管理。我們采用互相聽課的方式進行,既可以檢測教案是否落實到位,又可以知道教案能取得怎樣的教學效果。
總之只有真正地把集體備課各個環節和細節都處理好,才能真正把集體備課落實到實處,才能發揮集體備課最高效率,才能有效提高我校生物課堂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