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筱玲
【摘 要】本文論述基于治理理念的中職學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提出以質量為中心,創新治校理念;以制度為保障,診改主體多元;以標準為底線,制定目標規則;以能力為核心,規劃師生發展;以內控為手段,產出質量報告;以平臺為依托,實現數據治理;以自律為基礎,生成文化自覺,從而推進中職學校治理理念下的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
【關鍵詞】治理理念 中職學校 教學工作 診斷與改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6B-0072-03
教育部《關于做好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的通知》指出:“建立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機制,是教育行政部門引導和支持中等職業學校常態化自主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形式。”這里的“常態化”,指出了當前教育部開展的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不是一次性的建設項目,診斷與改進工作作為學校工作的常規,應融入學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本文通過對中職學校教學工作現狀進行反思,提出改進辦法并實施,以促進學校更好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治理”一詞現代多用于政治或商業領域,它不同于“管理”,按照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A.西蒙在《管理決策新科學》中所指出的:“管理就是制定決策”。管理者通過自上而下行使權力達成目標,其主要特征是以權力為核心的外力驅動。關于“治理”,聯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認為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法的總和,是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利益得以調和,并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綜上所述,“治理”是管理的更高組織形式,它以個人或組織應共同遵守的法律法規、制度、規范和標準為依據,在組織戰略引領下,通過有效的互動和激勵手段,有效達成組織目標,實現個人和組織的自我完善。“治理”的主要特征是互動、合作和協商下的自發內力驅動。任何一個組織的運行都離不開管理,學校也是如此。學校從“管理”走向“治理”不僅僅是從上至下單向外力驅動決策系統向點面結合上下互動內生驅動系統的轉變,更是一種治校理念的變革。
(一)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十二五”期間,廣西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發展職業教育。各中職學校的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隨著自治區示范專業評估、自治區示范性實訓基地評估、自治區示范特色學校評估等項目的實施,學校專業建設獲得了政府很大的支持。但是,單純的專業建設與硬件投入優化配置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培養質量的問題。學校原有的教學質量管理體系不完善,評價指標不夠科學、不全面,參與評價的主體單一,質量預防與改進機制不成熟,特別是對實踐教學、頂崗實習等重點環節缺乏有效監控,專業設置、教師隊伍建設、課程體系改革、課堂教學實踐、學校管理制度、校企合作、質量監控、辦學成效等人才培養工作要素有待完善與提高。這些都成為教學質量提升的瓶頸,更無法適應學校未來發展定位。因此,為更好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中職學校從傳統的“常態”管理向“診斷與改進”常態治理轉變成為一種必然。學校應在“穩規模、調結構(專業和課程)”的基礎上,通過激發內生創新驅動,使學校和各部門之間、各部門和教職工之間上下聯動,每個人、每個部門自發生成內生動力,以全員驅動為主要特征的“治理”模式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
(二)學校發展由規模向質量轉變的必然要求。據了解,廣西已基本建成了全國少數民族地區規模最大的中等職業教育體系。但必須看到,廣西各層次各類型的職業學校仍存在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還不能適應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學校在發展達到一定規模后必須轉向全面質量提升,實現可持續發展。在辦學理念、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上,主動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制造 2025》和廣西“14+10”等國家和廣西發展戰略,在全面“治理”理念下,更新專業規劃、改革課程體系、優化師資隊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重點從現代工業、服務業、民族文化產業等領域入手,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對接、專業設置與區域重點產業及特色產業對接,創建學校品牌,形成辦學特色,提升學校辦學質量。
(一)以質量為中心,創新治校理念。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實現全員參與為基礎的全面質量管理,打破傳統思維,讓全員主動參與決策制定,從管理到治理,使參與者變被動為主動。建立教職員工利益相關方平等的合作伙伴關系,依法實施規范管理,使辦學的利益相關方共同受益,并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管理專家彼得·德魯克在《管理實踐》中提出“企業的使命和任務,必須轉化為目標”。學校應以目標為引領,在管理理論指導下,學校每個部門、教學單位根據學校的發展規劃討論制定部門和個人的發展規劃和目標。學校按照卓越績效模式,分階段進行考核、評價和提出改進措施。學校目標包含領導力提升、學校戰略修訂、辦學質量測量分析改進、師資隊伍建設、教學過程監控、教學結果分析、社會評價等方面。其核心是強化教育的服務功能和創新活動,促進員工的自我激勵和鞭策,持續提升辦學質量。
(二)以制度為保障,診改主體多元。教學診斷與改進的主體是全員。學校編制診斷與改進文件匯編和任務框架,指導教職工在政策和規范范圍內開展診斷與改進。具體操作辦法是:以學校為主體,建立由學校班子領導組成的質量保障委員會,全面協調質量保障工作,下設質量管理辦公室。學校質量保障委員會負責制定學校的質量保障制度和政策、編制診斷與改進任務框架,各職能部門和專業部負責執行政策,其工作績效和工作質量接受學校考核。學校質量管理辦公室負責質量監控、診斷與改進運行、信息發布等工作;以行政職能部門為主體,制定工作標準、流程、修訂制度,保障質量提升;以專業部為主體,專業部—專業團隊—課程團隊為教學質量保障的工作團隊。其中,專業部負責組織本專業部的專業和課程質量保障及診斷與改進工作,統籌專業建設方案、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等,保障專業建設和教學運行的質量;以專業團隊為主體,專業團隊根據市場調研、學生思想文化素質、學業情況、能力測評情況以及就業情況等負責專業質量的自我診斷與改進工作,編制專業規劃、專業教學標準,指導統籌課程標準編制,撰寫專業建設與教學診斷與改進報告;以課程團隊為主體,課程團隊負責編制課程建設方案、課程標準,開展自我診斷與改進,撰寫課程教學質量分析和診斷與改進報告。
(三)以標準為底線,制定目標規則。學校定診斷與改進規則,借鑒企業管理“卓越績效模式”,建立學校績效標準。依據學校戰略,結合學校發展規劃,按照行政職能部門設置的相關規定,優化調整部門設置,明確各部門工作職責。各部門將職責具體化為工作任務,依據具體化的工作任務優化部門崗位職責,制定崗位工作標準。按照學校規劃建設任務年度實施進程表,將年度規劃任務落實到年度工作計劃中,制定相應目標任務完成的考核標準,并將任務完成情況與部門績效考核掛鉤,確保規劃建設任務的落實完成。各專業部依據學校規劃目標,編制本專業部的專業建設規劃、課程建設規劃。各專業、課程根據規劃,編制建設方案,明確建設目標、任務、措施、預期效果等,形成專業標準與課程標準,通過運行診斷與改進、目標考核,形成專業和課程建設質量報告,為下一周期的目標制定提供參考依據。
(四)以能力為核心,規劃師生發展。科學設計教師發展規劃。按“新任教師—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拔尖人才”的培養梯隊規劃教師生涯,學校在制定包括師德修養、教育教學、教改科研、社會實踐等維度的教師發展規劃中,把教師關注的職稱晉升和崗位聘任等與教師發展規劃結合起來,制定教師發展標準。依據師資發展規劃和教師發展標準,分別編制學校教師發展規劃、專業部教師發展規劃、專業教師發展規劃。利用信息平臺實時反映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狀態,及時自我診斷改進,計劃完成情況與績效考核掛鉤。系統設計教師提升激勵機制,建立信息化的教師檔案,實時記錄教師個人成長軌跡。教師依據學校和專業部發展標準,制定三年一輪的個人發展規劃,編制年度工作計劃并開展自我診斷與改進。專業部定期對教師實施考核性診斷,指導和幫助教師實現發展目標。
基于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按照立德樹人的要求,把學生學業與生涯規劃結合,從人文修行、素養修煉、技能打磨、合作實踐等要素出發,建立由學業發展、職業發展、個人發展、社會能力發展等四個維度的發展目標,制定細化的目標項目,以目標達成度激勵學生不斷自我超越。運用學校數據平臺鼓勵學生自測診斷,在對數據進行實時采集、統計、分析的基礎上,監測學生發展狀態,診斷與改進,不斷調整目標項目和工作要求,提升學生素養。
(五)以內控為手段,產出質量報告。依據各部門職責,明確管控事項,通過梳理、修改相關制度,修訂設計部門管控事項工作流程,完善內部管理制度與工作流程并形成內控體系。如學校層面的師資隊伍管理、課程教學、教改科研、學生管理、后勤保障、校企合作、社會培訓、國際交流等事項,以政策導向為引領,以制度建設做保障,科學設計各項工作流程,完善內控機制。通過數據的實時采集,在信息平臺中及時呈現規劃任務落實完成情況,通過科學的數據分析,準確了解規劃目標執行情況、反饋與診斷與改進情況。建立診斷與改進和質量報告制度、信息發布制度。形成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 5 個層面的診斷與改進報告并及時發布信息。學校根據生成的信息,編制專業規劃報告、專項規劃報告、總規劃執行年度報告。依據報告結論不斷調整專業建設規劃,確保實現學校總規劃目標。以年度規劃報告為依據,編制學校教育年度質量報告,向社會發布,接受全校師生、社會對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監督。
(六)以平臺為依托,實現數據治理。完善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對校園信息化建設進行總體規劃設計,建立學校數據平臺構架。基于為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社會訪客及校友等人群提供學校事務處理、移動學習和交流互動服務,實現校園管理智能化的設計理念,建成統一的信息平臺。依托信息標準建設,構建公共數據平臺、身份管理平臺、信息門戶平臺,打造學校層面的校本數據中心。建設網上事務大廳,實現教學、科研、人事、學工、資產、通用服務相關業務的統一訪問入口,在線辦理、在線評價和在線服務,讓業務部門實現辦事流程的全過程跟蹤、監控;實現事務的上下追溯與跟蹤。通過虛擬化應用,建設校園云數據中心,開發云課堂平臺,推進信息化平臺建設。實現學校教育全過程信息化,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在推進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的積極作用。建成大數據分析平臺,依托學校應用系統動態數據和共享數據中心,對教職工、學生、教學、科研、招生、升學、就業、資產等的狀態進行數據分析,為學校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持,充分發揮信息化在師生服務、輔助決策和日常事務管理中的作用,實現資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建立學校管理、應用等信息化系統和平臺,對工作過程狀態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分析,做到將學校教學工作在信息平臺實時記錄、反饋,為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提供依據。
(七)以自律為基礎,生成文化自覺。培育以自律為主要特征的學校質量文化,以學校年度績效考核為切入點,對實施的各項工作過程、結果、達標情況進行年度考核,將考核結果與績效獎勵掛鉤。建立激勵機制,助推質量保障體系運行。從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五個層面,按年度目標任務實施目標管理與部門績效考核,把自我診斷與改進作為常態化的工作,年度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各類專項建設與過程管理情況、成效等指標也作為目標管理與部門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保證各項工作運行質量。專業教學團隊實時采集專業課程教學狀態數據,依據專業課程教學數據,運用信息管理平臺對照專業教學標準,檢驗畢業生就業能力指標點的達成度,修正人才培養方案、完善課程體系及教學標準,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診斷與改進制度長期規范地執行和落實有利于促進教學診斷與改進行為習慣的養成;診斷與改進數據等實時和客觀呈現,有利于促進教師教學行為自我約束與自我診斷、自我改進、自我提高,形成自律,生成文化自覺。
質量文化的生成是當前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最重要的目標,中職學校通過診斷與改進生成的質量文化主要呈現如下特征。
(一)質量文化的自覺。學校教職工全員主動參與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構建,在學校的每個教學單位、管理單位、每一位教師都明確自己的工作目標、工作職責、工作分工、崗位要求、考評標準,以及組織和個人 3-5 年的規劃、目標,職業生涯路線清晰,在組織中“成長”成為教職工的自覺。
(二)質量文化的自律。中職學校專業與課程建設的目標是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專業建設應服務區域產業,專業與課程建設的目標決定了教師工作的重點,對專業與課程的實時診斷與改進成為教師的重要工作任務,教師的專業與課程建設成果通過教學質量分析和診斷與改進報告呈現。客觀結果的呈現鞭策教師教學行為的自律。
(三)質量文化的自主。教師和學生的成長通過數據平臺記錄、生成評價、實時反映診斷與改進成果,隨時衡量目標的達成度,幫助教師學生指出努力方向。自律行為養成后,評價是對師生最好的激勵,它可激發師生的內生動力,診斷與改進成為師生自主行為。當自主行為養成了文化的自律、自覺,質量文化自生。
【參考文獻】
[1]赫伯特·A 西蒙.管理決策新科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2]至2020年,廣西有近百所學校將被撤銷![EB/OL].廣西新聞網,2017-11-12
[3]彼得·德魯克.管理的實踐[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