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建
【內容摘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初中數學作為學生的主要學習科目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課程,積極構建綠色課堂有利于課堂教學中突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達到師生共贏局面。
【關鍵詞】初中數學 綠色課堂 特性研究
“綠色課堂”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能力的培養和個性的塑造的過程,是全面促進學生生長與發展的樂園。“初中數學綠色課堂”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重視課堂交往與對話,重視“教”與“學”的和諧狀態,旨在培養學生愉快學習的教學策略研究。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是當前《新課程標準》下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理念。課堂是學生自我發展和實現的主要精神陣地。教師要營造綠色課堂,激發學生主動感受、想象和思考,在互動中表達、交流、質疑,使學生在生動的活動情境中獲得心靈的滋養,能力的生成,使每個孩子的潛能得以發掘和超越。
一、初中數學綠色課堂研究的緣由
我校創辦于2000年,只有17年歷史,是一所區直屬寄宿制初級中學。創辦時學校屬于“公辦民助”性質,在全區招生,另收贊助費1500元/學期,生源較好,教師用高精尖知識教學,實效很好,社會聲譽極高。2008年學校調整為純公辦辦學模式,且定點劃片招生,生源面小且參差不齊,然而社會和家庭對學校教育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時原來的教學方式存在居多弊端,已不切合實際,教師教學存在價值錯位、目標虛置、教學分離等方面問題,學生學習方面提問存在奴性,想象缺乏靈性,表達喪失個性。在課堂上,出現了“題海戰術”、“加班加點”等做法,影響了學生身心的健康,是一種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
因此我認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在課堂,構建綠色課堂構想,符合當前新課程標準理念和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我校的教育實際以及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客觀需求,并將促進學校的生存和發展。
二、初中數學綠色課堂的特性分析
綠色課堂是教學系統的各種因素(教師、學生、教材、環境)相互作用、相互溝通,從而生成一個自由、文明、和諧、富有個性的學習生態環境,促進學生和諧、自主發展的教學方式。
1.課堂的和諧性
綠色課堂的內涵是人本主義的課堂,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和諧、講究的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衡。例如我在課堂上注重互相理解、真誠交流,民主平等、公平公正,寬松寬容,充滿活力,關系融洽、心情愉悅等方面。這樣的課堂才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創造力。
2.課堂的高效性
綠色課堂應該是一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以最小的教學和學習投入獲得最大學習效益的課堂,體現在“自主建構,互動激發,高效生成,愉悅共享”四個方面,還原數學教學的真實生態面貌,把數學教學從應試教學的怪圈中解脫出來。達到高效低耗,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數學課堂效率。
3.課堂的文明性
綠色課堂是一個以教師、學生、教材、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為基本要素的多維結構,從而形成良好心理品質,不斷地開發潛能,開啟智慧,創造自我,取得數學素養和生命質量的整體提升的學習場所。因此,課堂上給學生滲透愛同學、愛老師,在學校主動關心和幫助同學,學生之間團結友愛,尊重老師。例如,有一次我上數學課發現有兩個學生小聲說話。由于是七年級的學生,剛上初中可以理解的,所以我也沒有批評他們,給他們講了“二程文化”中“程門立雪”的故事,收效極好。
4.課堂的動態性
綠色課堂是突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充分挖掘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思維智能,使學生的課堂探究活動變得熱烈有序且富有成效.例如我在小組合作教學時,各小組的動態管理,活動內容相互交錯,重點知識變式拓展等方面動態的面對學生,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課堂學習的情趣,創設合理的學習情境,能積極助推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
5.課堂的生活性
綠色課堂是在教學中,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和挖掘蘊涵著豐富生活現象,采集生活教學實例,重組教材內容。例如,讓學生觀察家里電表、水表讀數來估算月用電或水量,到商城購物,了解打折銷售,坐出租車了解計費等常識,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創新教育因素,使教材賦有活力和生命,感受到數學的無窮魅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數學課程標準[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2] 許芬英. 新課標,呼喚課堂教學的實質性改變[J]. 中學教研(數學), 2012(4):1-5.
[3]姚開永.淺析怎樣培養學生高效學習數學的途徑[N];學知報,2010.
[4]丁周衛.淺談數學生態課堂的構建.東中網.教研經緯.論文集錦.2008.2.28.
[5] 張瑞娜. 初中數學新課程教學實施中主體性學習的實踐研究[D]. 東北師范大學, 2007.
[6] 潘勇, 李秋明. 數學“過程”教學認識和實踐——“數列的概念”的教學與反思[J]. 數學通報, 2012, 51(6):14-17.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雙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