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桂芝
摘 要: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是讓學生成為優質人才的關鍵。但是我們需要實際意識到的問題是,當前多數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都依然以理論教學為主,注重分數與答案,所以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分析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強化策略,讓語文教學的意義真正體現出來。
關鍵詞:初中教學;語文教學;人文素養
語言知識的學習,是每個人人生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相較于其他的科目,語言知識的構成是更加復雜的,關系到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個人認知、性格習慣甚至于所有知識的學習以及未來的發展,所以其重要性不可否認。特別是我國的語言,經過長久的發展,其本質已經不僅是一門學科,而是文化符號,代表著中國的形象,在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下,人文素養的體現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重要意義
所謂人文素養,遵循其字面的含義去理解,是最為快捷的途徑。這其中的“人文”二字,在這里應拓展為“人文科學”,例如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哲學、文學及法學等驅動著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學科,而素養二字則是由精神及能力要素所構成的,即是說是人的多學科綜合能力構成,在各個階段,各個科目的教學,實質上都可以歸納為人文素養的構成,但是在語文科目的教學過程中,人文素養是至關重要的關鍵詞。語文是一個觸類旁通的科目,任何知識的學習,脫離了語文知識基礎,都是無法完成的,所以與所有的相關知識學科都有聯結,因此人文素養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融入是十分重要的。隨著我國不斷發展壯大,與世界各國的文化與經濟交流不斷深化,我國的語言也早已成為了世界性的符號,代表著我國的形象,而且學生的發展方向也更加傾向多元化,所以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滲透已經是迫切需求。無論是哪一個方向,當前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都已經更加傾向全面化,為了讓學生更自信的面對未來的學習與發展,教師自身對于人文素養的理解,以及在語文教學當中對人文素養的滲透,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根據目前的語文教學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人文素養的理解尚有不足,而且滲透也并不全面,所以我國的初中語文教學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保證人文理念的輸入,才能讓學生的素養真正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得到強化[1]。
二、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人文素養理念的滲透
(1)學科的拓展
人文素養的內涵是十分深刻的,與許多推動著社會發展進步的知識科目,都包含在內,而所有科目的學習與理解都是與語言基礎知識相關的,可見語文知識涵蓋范圍之廣,但是我國初中語文科目的教學當前所包含的學科內容是有一定局限的,而且無法很好的達成互相關聯,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所以教師應當更加重視學科知識在語文科目教學過程中的拓展,實質上語文教學內容涉及多個方面的內容,部分文章當中的一些名詞也都在其他領域廣泛應用,所以教師應當更多的針對這些相關學科知識進行拓展,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這樣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是最為有利的。為了讓學生的認知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斷得到拓展,教師應當首先開放自身的思想,去了解各個領域存在的文化知識,融入到語文教學過程中,作為學生的知識引申,這樣的教學會讓學生的思想越來越豐富,認知越來越廣泛,達到真正的博學,這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例如在講解《美麗的顏色》這一課時,教師針對這一課的主題,可以加入更多色彩的相關知識,包括冷暖色、色彩搭配、不同色彩的名字等等,將這些相關的知識融入課堂當中,會讓學生的認知逐漸鋪開,了解到關于色彩的更多知識,讓學生對色彩的認識豐滿起來。
(2)人文色彩的強化
語言是人類所創造的,所以語文也自然是一門具有人文色彩的科目,最重要的證據在于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經過一定的破譯,都能夠讓當時的人理解,達成跨越時間、空間甚至于跨越時代的思想溝通,讓不同地區的文化交融,這也是語言最大的美妙之處。為了讓這樣的美更好的體現出來,教師也應當將我國不同時代的,以及不同地區的文化融入到教學內容當中,每個地區的方言,每個地區的民俗,古時我國各個地區的人文風土,這些都是學生作為華夏子民所應當了解的,雖然語文課本中不可能所有的課時都包含這些內容,但是教師應當盡可能見縫插針的將這些內容融入進去,拓展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懷,有了民族自豪感,對于我們的國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自然也會對我們的語言有不同的理解,有更深的興趣。例如教師在講解《云南的歌會》這一課時,還可以進行一定的拓展,講解一些學生所不知道的,云南的風土民情,這樣不但會讓學生有更深的興趣,而且也會讓學生對云南這個同處一國但我們卻也許從未去過的地方有一定的印象,產生一定的情感牽絆[2]。
(3)對于古今文化的補全
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古時與當前的社會發展走向都是完全不同的,正是因不同時期的文化知識及社會發展存在差異,所以也使得我們有了回溯過去,暢想未來的欲望,這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例如以往的科學家在做實驗時,所用的設備,與我們當前的實驗設備都是完全不同的,而且以往的人類眼中的化學、物理等學科,也都與現今不同,甚至在一定的時期,會摻雜進一定的神學或是哲學要素。這也正是煉金術產生的背景,這樣的科學探索過程,是神秘的,也是我們所希望去知曉的,雖然煉金術誕生于中世紀,但是這也同樣屬于人類社會文化體系當中的一部分,是化學發展史當中絢麗的一頁,所以這自然也應當是學生人文認知中的一部分,所以教師都應當盡可能在語文課上遇到相關的課程內容時將這些發展史融入其中,也許正是激發學生求知興趣的關鍵點[3]。
結語:
語文教學中所涉及的人文素養,其內涵十分廣泛,包含了當前教學與研究領域存在的一切學科,以及許多并不存在于教材上的知識,這些知識有利于讓我們拓展眼界,有利于幫助我們成為博學的人,所以在初中階段,學生學習能力及好奇心都依然很強的時期,教師應當更積極的在語文教學內容中那個融入人文要素,讓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強化,這樣才能培養更多的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蘇金祥.試論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7(09):66.
[2]陳照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路徑研究[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中旬),2014(12):2.
[3]茆華.試論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養培養策略[J].文理導航(上旬),2013(11):20.
(作者單位:云南省武定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