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娜
摘 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創造性思維是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營造輕松、愉悅、有序的課堂氣氛是激發學生創造興趣的前提,創造興趣是創造思維的形成及發展的先決因素。教師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啟迪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方法,引導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養學生多向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興趣同時讓學生聯系生活,拓寬思路,啟迪創新思維,真正使學生做到探究性地學習。
關鍵詞:創造性思維;創造興趣;多向思維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目標: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能力和創造潛能。由此可見,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創造性思維,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怎樣才能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以發展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營造課堂氣氛,激發創造興趣
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常說成功的教學依賴于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與和諧的課堂氣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有序的課堂氣氛,為學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創造性學習的良好環境。例如:教學《草原》時,我讓學生自讀文中對草原景色的描寫部分,“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然后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畫畫,學生紛紛動手,課堂氣氛活躍。通過涂畫,學生體會到小丘線條的柔美,草原的蒼翠欲流。在此基礎上,我又以生動的語言形象再現草原美景,此時學生已陶醉其中,思維活躍。這時,我再提問:你能根據圖畫想象羊群在草原上活動的情景嗎?請用比喻句來描述,有些同學會說,羊群一會兒上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就像空中的朵朵白云;有的說,羊群一會兒湊在這兒,一會兒又擁到另一處,仿佛茶園中的一簇簇茶花……
創造興趣是創造思維的形成及發展的先決因素,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精心設計一些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和興趣的問題。例如,我教完《賣火柴的小女孩》后,提出這樣的問題,假如小女孩來到我們身邊,你會怎樣做呢?這個問題學生都比較感興趣,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同情,都暢所欲言。有的說要把她帶到家中,讓他吃得飽、穿得暖,享受家庭的溫暖幸福。有的說要帶她到學校,讓同學們跟她交朋友,帶他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有的說要帶她到景色宜人的風景游玩,領略大自然的無限風光……這樣的設計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二、鼓勵質疑,啟迪創造性思維
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方法之一。對待學生的質疑,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教師的態度應該是:鼓勵、引導。由于學生的認知、智力正處在發展階段,尚未成熟。因此我們不能用成人的角度來衡量學生的問題,只有多鼓勵、肯定,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當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時,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并及時小結,多加鼓勵,使學生從不敢問到敢于提問,善于發問。對于學生的每一個問題,教師要認真,善意的對待,不能以為問題的簡單或不好回答而不耐煩,甚至用“這樣簡單的問題還不懂”的話來批評學生或所謂的“標準問題”來衡量學生的提問,這對學生的思維發展史無疑是一個障礙。另外,還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指導學生從文章的語言、選材、寫作手段、思想感情等方面以及自己的理解感受去發現問題,提高問題質量。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時,我先引導學生研討課題,提出質疑。有的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課題為什么要打上引號?為什么用了兩個意思相反的詞語作題目?這兩個詞語是對什么事而說的?我對這些問題的價值給予肯定,并指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發表見解,這樣一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得以激發,既有利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啟迪了創造性思維。
三、引導想象,培養多向思維
一切創造性勞動都是從創造性的想象開始的。所以在發展思維的過程中,我注重激發學生想象力,同時重視多向思維,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想問題,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在訓練口語交際“假如我會克隆”時,我引導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從多個方面談談自己想克隆的東西,可以是克隆出看得見的,也可以克隆出看不見的,確實存在的事物,要看看誰的想法最利于人類、社會。學生一番思考后,紛紛發言,有的說要克隆出寶貴的時間,要把它送給敬愛的老師,讓老師有更多的時間去休息。送給在外工作的爸爸媽媽,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家人團聚。有的說要克隆出樹木、江河、煤礦等等,使地球上的各種資源永不枯竭,永遠為人類做貢獻。有的說要克隆出無數的優秀老師、優秀的兒童讀物,讓落后的山區學校有更多的優秀老師,并把圖書獻給那里的孩子們,讓他們在老師的帶領、教育下,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用智慧建設、改造山區……同學們的發言既流暢又充實,我肯定了他們的想法,又強調了展開大膽、豐富的重要性。隨后我按照單元習作的要求,讓同學們著手寫《假如我會克隆》的想象文章,因為學生的多向思維得到了開啟,言之有物,所以寫得既合理又具體。
語文是基礎學科,其內容豐富多彩,為培養學生創造性的鉆研,使用教材,用恰當的創造性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語言激發學生的創造興趣,同時要聯系生活,拓寬思路,啟迪創新思維,真正使學生做到探究性地學習。
(作者單位:汕頭市潮南區峽山陳禾陂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