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濤
【摘 要】生物是高中生學習的必修科目,一名優秀的生物教師應當學會幫助學生錨定各種高中核心知識,重視書本內容,學會將實際與理論相聯系,構建知識框架,建立知識專題。
【關鍵詞】高中生物 教學研究 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7.047
生物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科學之一,它幫助人類認識生物的多樣性,了解自然知識,發現自然界的基本規律,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教師應當傳授學生基本的生物知識,了解生物種類的多樣性,認識到各種生物的動態過程,激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揭開生物自然神秘的面紗。然而,當代生物教學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本文將對高中生物教學的研究與實踐進行簡單的探索反思。
一、以各種生物為錨,錨定各種高中生物核心知識
生物不斷進化導致其多樣化,多樣化致使知識混亂,知識混亂導致學生認知混亂。高中生物帶有一定的文科性質,而理科生長期學習理科知識,對于文科知識的梳理缺乏一定的方法。因此,學生常常陷入生物學習的陷阱。在生物學習中,教師是燈塔,但是他們的亮度是有限的;答案是拐杖,過分依靠拐杖,思維難以走快;解析是輪椅,過分依賴輪椅,大腦就會缺乏鍛煉。因此,在高中生物的學習中,更重要的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對書本知識的理解與認知,學生要以各種生物為錨,錨定各種高中核心知識,抓住知識的關鍵點。比如,草履蟲的錨定點是真核生物、生存斗爭、種間競爭。大腸桿菌的錨定點為原核生物、質粒、擬核、二分裂、細胞壁。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時候,梳理出每一種生物的重要知識點,加強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將知識點綁定在某種生物和某種結構上,減少混淆的可能,這種“刻舟求劍”的學習方法盡管有些死板,但是對知識的梳理卻是完整細致的,最適用各種散亂的知識點學習,它有效的將散亂的知識整合歸一,提高學生記憶的有效性。
二、重視書本內容,吃透生物課本
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已經吃透書本知識,認為自己花了很多時間看書,但是并沒有領悟到什么新的東西。真正吃透書本知識是學生在做題時能夠達到這樣一種境界:看到一道概念辨析題,典型應用類的概念選擇時,學生可以馬上知道哪個選項是錯的,錯在哪里。但是在做題的時候,很多學生依然不能清楚的了解題目錯在哪里。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研讀課本,找到正確的看書方法和方向,提高學習的效率,減少看書的盲目性與隨意性。
(一)重視書本中的基本概念
學生在看書的時候,一定要重視基本的概念,注意概念中的限定詞,這對理解一個名詞及判斷純屬關系有非常大的幫助。例如,酶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酶的定義闡述了酶的來源、功能、化學本質。其次,加強對過程的概念動態理解,課本中有許多動態過程,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等。學生能夠通過簡單的詞匯和圖像將這些過程概念演繹推理出來。另外,還要學習書本中規范的術語,提高自己答題的規范性。
(二)重視書本中的實驗
書本中的實驗有助于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其中常常隱藏著許多知識點。但是,這部分內容卻是學生常常忽略的重要點。在讀書本中的實驗時,首先要重視實驗的步驟,疏導出一個實驗正確的順序。其次,要重視實驗中的對結果產生重要影響的細節部分。最后,最為重要的是要了解實驗的原理,知道每一步是為什么,有什么用,會造成什么結果,觀測指標是什么。對書本中實驗的研讀有利于學生舉一反三,了解實驗的方法和思想。
(三)重視書本中的細節問題
生物知識的考點廣泛、細致、復雜,需要學生格外的小心謹慎。而這往往導致學生常常把握不到重點,認為書本中處處是考點。面對這個問題,教師應該讓學生知曉一次性掌握書本中百分之百的知識是不可能的,需要長期的積累、鞏固、迭代,練習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的找到自己知識點中的盲區,通過練習,學生可以彌補自己沒有看到的書本中的缺漏,這個過程需要學生不斷花費工夫,保持耐心,完善知識中的漏洞。
三、重視理論與實際的聯系
生物主要分為實驗和理論部分,有效的將實際與理論相聯系,可以減輕學生記憶負擔,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但是,很多學生習慣性的死記硬背,導致概念脫離實驗,缺乏靈活運用的能力。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要經常性的進行實例、性質與之間進行推演,聯系概念與實際運用,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提高分析能力。推演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盡可能的減少文字性的說明,多使用關系圖來闡釋實例與概念之間的關系,這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點清晰明了,提高理論與實驗之間的聯系。
比如,無機鹽是人體內維持滲透壓的重要成分,汗液中含有無機鹽,所以可以推導出運動后不僅要補充水分,還要補充無機鹽。另外,物理的某些詞匯帶有高度匯總的專業術語,學生很難明白,這就需要教師不斷的將知識平白化。所以教師在闡述一個復雜概念時,可以聯系平時生活中的現象來解釋某一概念,讓生物走進實際生活,將生物生活化,提高學生對知識理解。
四、構建知識框架,建立知識專題
高中生物的知識點覆蓋廣且雜,由于學生的經驗不足,對知識的總結能力有限,導致學生常常面對散亂的知識無從下手。因此,教師在細致的教授完書本知識后,還需要教師對零散的知識進行串講,將復雜而多的知識壓縮成一些關鍵字詞,并且要求學生能夠構建自己的知識樹,完善知識體系,為了提高學生知識框架的概括能力。
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強制性的默寫,每天上課的時候讓學生拿出一張白紙,讓學生自己默寫自己歸納總結的知識樹,這樣將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知識體系的完善與總結。當學生的知識樹已經形成,教師需要對學生的知識進行專題講解,以此對學生的知識進行提升和鞏固。有很多教師由于缺乏對專題知識的提煉和加深,導致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強,融合能力欠缺。因此,教師可以根據知識的基本框架,將生物知識分類,整理為多個小專題,對學生進行專題講解,逐一攻破,將知識融會貫通。專題知識講解完成后,還需要教師出一些專題練習,讓學生練習、鞏固。
相對于其他理科知識,生物學具有更多文科性的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像一座燈塔,僅僅為學生指明方向,而更多的需要學生花費精力去記憶、探索。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生物學習中要求學生能靜下心來不斷研磨書本,擁有頑強的毅力去理清楚各個知識脈絡,保持耐心、決心和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