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胡蓉
【摘 要】群文閱讀成為當下閱讀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教學方法,在群文閱讀中,教師應該優化群文閱讀文章之間的組合,達到整體最佳效果,強化群文閱讀中的默讀,帶領學生進行閱讀探索。
【關鍵詞】小學語文 群文閱讀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1.166
群文閱讀是將不同的文章按一定的目標、規則、標準等加以組織,構成一個整體進行的閱讀訓練方式。群文閱讀像是雜燴了各種口味的菜肴,酸甜咸辣之間相互彌補,然而,并不是每一個教師都能夠進行合理、適當的搭配,只有博覽群書、富有創意的教師才能對所有的書本進行融會貫通。本文將對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對策進行一個簡單的探索和反思,以幫助教師提高群文閱讀的質量和水平。
一、優化群文閱讀文章之間的組合,達到整體最佳效果
不難發現,在教學中,教師讓小學生編寫童話故事,開頭多數都是以“很久很久以前……”開頭,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是因為學生智齡較小、眼界狹窄、缺乏創新能力,加之大量閱讀同類文章,受同類單篇文章開頭寫法影響導致思維固定化、僵硬化和模式化。在缺乏類比和對比的單篇閱讀中,學生很容易形成固定思維,認知受限,缺乏創新,想象力匱乏。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深諳閱讀的益處與重要性,可是卻常常在閱讀教學中迷失自己的方向,過分注重數量的堆砌,對學生缺乏科學的指導,混亂的組合各種書籍。導致學生在單篇閱讀中限制了自己的想象,束縛了自己的思維,在群文閱讀中變成“四不像”,各種雜燴,亂七八糟。
教師必須明白,群文閱讀是為了彌補單篇閱讀單一化、程序化、片面化的缺點,所以在對單篇文章進行組合時,要避免過分的雷同和相似,盡可能地豐富群文閱讀內容。教師選擇的資料既能夠有所區別,又能找出相同;既有文化差異,也有思想差別;既有共鳴,又能站在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譬如,教師應該把《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丑小鴨》四篇文章組成群文。從題目看,它們都屬于“某人/物做某事”這類文章,但每篇文章中解決問題的著重點不同:《孔融讓梨》主要是通過孔融的言語表達孔融的尊老愛幼;《司馬光砸缸》是通過司馬光的行為凸顯人物的智慧;《曹沖稱象》則是表現曹沖的表現表達創造性思維;而《丑小鴨》是揭示成功的秘訣來自內心深處的自我戰勝。通過這樣的群文閱讀,學生對“某人做某事”一類文章的認知,較之閱讀其中的単篇文章,就要全面、深刻得多。所以,只有教師找到合適的閱讀材料,并且能夠進行有效的組合,才能使群文閱讀有一個質的提升。
二、強化群文閱讀中的默讀
由于小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進行群文教學時,常常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內容用言語表達出來,即朗讀。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大部分地位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很多教師卻因此而將默讀邊緣化、漠視化,將自己的課堂安排得節奏緊張、熱鬧非凡,可是學生往往是口心不一。默讀是幫助學生將浮躁的內心沉靜下來的最好方法,它有助于加強學生思維的訓練,提高閱讀的獨立性,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反思。很多教師將默讀視作課堂的冷場和休息,實則它是一個環節扣一個環節的中轉站,它是教學的留白,它是教會學生潛心理解文本的最佳時機。
如何讓學生靜下心來閱讀成為教師培養學生默讀能力的最大障礙,下面提供一些簡要方案和策略。首先,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默讀環境,自然過渡,注意對學生情緒、態度的考量。很多教師上一個教學環節是讓學生大聲朗讀選取的文章,接下來馬上讓學生進行默讀,這種跌宕起伏的教學過渡很難讓學生躁動的內心安靜下來。教師應該在學生朗讀完成后,用舒緩、親切、糅合的聲音概括一些閱讀內容,略微透明主題與任務,然后再讓學生進行默讀。其次,教師留給學生默讀的時間要恰當,過少的時間會讓學生靜不下心,沒有充足的思考時間。過多的時間會讓學生注意力分散,變得懶散。所以教師要注意對學生默讀時間的把控。另外,教師要適當地提出一些明確且具體的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注意力難以集中,所以教師在培養學生默讀時要做到循序漸進,從教師帶讀,學生目視到學生自己小聲朗讀再到進入默讀階段。值得注意的是,默讀的目的是讓學生下放權利,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提高學生思考的方式可以是適當的引導,也可以是以動筆促進思考。
三、帶領學生進行閱讀探索
群文閱讀的群即是指閱讀量的組合,也是在教師的帶動下的群體閱讀。在群文閱讀中,教師把控不到位會導致班級思想群體化、從眾化、標準化,如果教師能夠讓學生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觀點,會讓群文閱讀達到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的效果。所以,教師是帶領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方向的領頭人和重要的方向指標,教師自身必須要有一定的遠見,較高的語文素養以及個人修養,才能帶領學生走向一個奇妙的世界。另外,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閱讀技巧與閱讀情感的培養,能夠教會學生認清技巧與情感之間的關系,即閱讀技巧是閱讀情感的重要載體,它們之間相互鏈接、交叉、滲透,缺乏文體意識、特征、技巧實則是虛化了閱讀情感。在為學生打下這種意識基礎后,教師要能夠通過情感與技巧兩個方面帶領學生辨別不同的文章,因為所有的文章都是道與術的結合。
除此之外,由于每個人都具有自身特殊性,所以不同的人對不同的文體具有不同價值體驗和價值感受,教師不能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獨屬于自己因文司道,披文入情的獨特方法和感受。在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時,不論對錯,教師都應就這一行為而對學生進行鼓勵。值得思量的是,我們的文化體系從小就是向學生灌輸我們認為正確的標準答案,從而讓很多學生失去了獨自探討的能力。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學生常常會迷信教師的權威,導致學生在群文閱讀中出現批量統一的答案。所以,教師在群文閱讀中,應該扮演的是幕后工作者的角色,為學生提供方法和策略,整理和集合學生的想法,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閱讀的快感、閱讀的心得以及閱讀的收獲。
單篇文章的閱讀是重要的,但它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群文閱讀彌補了單篇閱讀的缺陷,成為閱讀教育的一種革新,它不僅能夠激發動機、啟迪德智、提高審美、篩選信息、借鑒寫作、閱讀積累,還可以大大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提升思維品質、認知水平以及文化涵養,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使學生的語文見得有一個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