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摘 要】小學英語是學生英語學習的開始,一名優秀的英語教師應該把握小學英語教學的重點,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注重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教授正確的英語方法,樹立正確的英語思維。
【關鍵詞】小學英語 教學策略 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6.180
英語的不斷普及和教育的不斷進步,讓英語教學逐漸向低齡階段邁進。而英語教學中發展與問題相伴而行,教學不符合小學生的心智,學習方法不夠科學等問題沖擊著當下的幼齡英語教學。英語教學改革迫在眉睫,要求每一位前線教師貢獻自己的力量,為學生提供更為優質的教育。本文將對小學英語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提高進行一個簡單的探索和反思。
一、把握小學英語教學的重點
聽、說、讀、寫是英語學習的四個主要板塊和方向,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很多教師主張四個板塊并駕齊驅,齊頭并進。這一方面導致小學生學習壓力過大,對英語學習產生了強烈的抵抗心理;另一方面,導致學生錯失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得不償失。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中有一個專門負責學語言的區域,叫Broca's area。在孩子2-4歲時,布羅卡區開始快速發育,10—12歲時,發育逐漸趨于成熟。小學生正處于語言發展的敏感期和黃金期,聽音和辨音能力較強,記憶力能力好,具有高度的模仿力,張口即來,不懼出錯。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將教學的重心放在學生的聽說能力,傳授給學生正確的發音,擺脫母語的干擾。
小學時期是語言學習的初期,教師要把“聽”放在教學的首要地位,為學生進行大量的聽力練習。教師在進行聽力教學時,要挑選符合學生學習興趣的教材,遵循適當、有效、有趣的原則。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英語童謠、原聲動畫、給學生講一些英語故事等。在進行大量的聽力后,教師可以開始引進模仿練習,建立一個有效的輸入與輸出的循環。英語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交流和表達,利用幼兒天生的模仿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當讓教學盡可能的生活化和非正式化,將教學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之中,寓教于樂。教師在上課開始前,可以與學生進行一些簡單的英語對話,從最初的一分鐘會話逐漸過渡到五分鐘的口語對話。另外,教師要學會與家長交流溝通,鼓勵家長在生活中用英語與學生對話,提高學生說的能力。培養學生說英語的習慣,口語需要學生無數次的重復練習,矯正嘴型的位置,并且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交流環境。
二、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
英語學習如同一座參天大樹,聽和說是大樹之根,閱讀則是大樹之枝葉,只有通過枝葉的不斷擴展,大樹才能不斷成長。由于學生的詞匯有限、閱讀習慣未正式形成、讀物的選擇不合理等原因,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上舉步維艱。要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和閱讀質量,教師要準確地找到學生的癥結所在,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首先,詞匯是學生閱讀的首要障礙,教師不能盲目地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來擴展英語詞匯,這樣只會消耗學生學習的情緒。教師可以適當地引進英語國家的自然拼音法,即根據一些音律和字母組合規律來拼讀單詞。但是,總有一些特殊詞匯是不符合自然拼音法的規律,教師可以將這些詞匯總結為高頻詞匯,通過整體識詞和一些特殊記憶方式,不斷重復,擴展學生的詞匯量。
其次,閱讀材料的選擇是另一個讓教師頭疼不已的問題,要找到適合學生閱讀水平的原英文書籍并不容易。教師選擇的書籍必須與學生的詞匯量成正比,而且能做到可理解性的輸入。分級閱讀能夠有效地幫助教師解決這個問題,它能減少教師為學生頻繁尋找適當材料的煩惱,適應兒童不同階段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和針對性。比較有名的分級讀物有:Step into Reading、Oxford Reading Tree(《牛津閱讀樹》)、Magic School Bus(《神奇校車》)等系列書。只要學生掌握了自然拼讀法和“高頻詞”,再輔之以大量的繪本和分級讀物的閱讀,學生基本可以步入閱讀的正軌,逐漸進入自主閱讀階段。
另外,天性的貪玩和英語閱讀較高的難度減少了很多學生的閱讀意愿,在面對這種狀況時,教師不能通過自身的權威強迫學生閱讀,而是要采用一些有效的引導方式。可以讓學生先讀翻譯版的書籍或者觀看英文版的電影,然后再開始讀英文書籍。由于學生對故事情節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所以讀英文書籍的時候,可以減少大量的心理障礙,通過對劇情的了解來猜測詞義和文章意思。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為學生推薦讀物時,要盡量避免中英文對照版的書籍,它會讓學生產生強烈的中文依賴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授正確的英語方法
小學英語是學生英語啟蒙的開始,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保持優勢的最佳途徑。習慣是指不需要通過意志或者大腦控制的無意識行為,小學生在學習中難免會有許多不良好的習慣。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喜歡用漢字的發音來代替英語的發音,拼寫缺少字母等問題。
首先,教師必須承認學生大部分的學習習慣是因為心智不成熟而造成的,需要教師正確地引導。而另一部分的習慣是由于教師教學不當造成的,比如,錯誤的發音。
其次,學生要形成自動化的學習習慣,教師必須采用一些有效的訓練措施,讓學生形成程序化的模式,減少意志力的控制。教師可以引進“馴象習慣養成法”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這套方法不僅僅可以用于培養某個單一、具體的習慣,還可以培養多個良好的習慣。它由三部分構成,既定目標、設獎勵、造暗示。
最后,在定目標方面,教師要有計劃的幫助學生改掉壞習慣,教師的目標應該具有階段性和長遠性。
比如,教師為了改掉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可以為學生劃定一個短而有限的時間,讓學生在這段時間里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擴展這個目標時間。就獎勵方面,學生需要一個強大的驅動力來督促學生改掉不好的習慣,激發大腦的多巴胺來維持前進,教師可以通過物質和精神獎勵的交叉來激勵學生。就暗示方面,教師可以從環境暗示和人際暗示出發,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和競爭模式來減少學生的壞習慣。
小學英語改革要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改進錯誤的教學策略,采用更為先進和科學的教學方法,緊密貼合符合學生心智和智力的發展,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從而為學生將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致力于一個更為廣闊而深遠的學習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