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珍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新詩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新詩教學中,立足于“讀”的教學,結合“寫”的要求,讀寫結合,才能達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的最佳效果。
關鍵詞:新詩;讀寫結合;培養;語文能力
新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創始和發展起來的、以白話作為基本語言手段的一種新詩體,它是現代詩歌的主流。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新詩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新詩的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品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提高寫作能力呢?筆者認為依照“導引—讀品—寫練”的步驟,立足于“讀”的教學,結合“寫”的要求,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才能達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的最佳效果。
一、導引
“導引”是學的前奏。一節成功的語文課離不開好的導入。導入設計得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在這節課中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新詩教學要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導”法也應活潑多樣。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還可以用多媒體創設情境,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生動、形象、直觀……不管采用何種方法,導入一定要新穎、別致、富有啟發性。如我在教學臺灣詩人鄭愁予的《雨說》時這樣設計導入:“同學們喜歡《中國詩詞大會》這個節目嗎?(喜歡)老師也非常喜歡,其中有一個環節尤使我激情涌動,血脈噴張,這就是‘飛花令環節。我想,人生自有詩意。來吧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加入詩詞的狂歡。”(和同學們一起玩“雨”的飛花令)“古詩中雨的身影隨處可見。那么,感受著新時代清新的氣息,裝點了中國乃至世界詩壇盛裝的新詩又是如何描寫雨的呢?今天,就讓我們和著喜悅、輕快的節拍,去聆聽‘雨說,去感受新詩的魅力。”這樣的導入以最新最有吸引力的電視節目為切入點,既迎合了同學們追劇追星的年齡特點,又能夠提高學習興趣,師生熱情互動,情緒高昂,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讀品
“讀品”是新詩學習的主要階段。語文是中學各學科中最富情感的學科。如鄭愁予的《雨說》,余光中的《鄉愁》,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這些作品或傾訴,或感慨,或熱愛,其中情感往往是教師言語所無法窮盡的,而學生卻能通過反復吟詠,領悟其中的細膩之處。教師要告訴同學們讀詩是有講究的,尤其是新詩,既要注意詩歌的節奏和語氣,還要注意詩歌描繪的意向;既要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又要品味詩歌深刻的意蘊。教師可采用不同的朗讀方式,要讀懂文意,讀出感情,讀出韻味。初讀要正音、釋義,二讀把握節奏、感情,再讀欣賞語言、品味意蘊。同時還應注意朗讀不應只是教學的開始,而應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每一步的教學任務提出不同的朗讀要求。如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是一首短詩,既樸素又深刻。那么在誦讀過程中,如何充分品味和恰當表達作者的思想與情感呢?教者做了如下指導:第一小節,作者用自己兒童時代最重要的情感依戀——母子分別之情來詮釋他對鄉愁的理解。語速應該平緩,語調應該平靜、樸素。第二節,承載鄉愁的已變成新娘,但淡淡的鄉愁仍然一如既往地徐徐展開、彌漫。在誦讀時,除了繼續保持作品特有的緩慢平靜的語調之外,語速要稍稍加快,“長大后”與“小時候”相比,要有一點力度。指導好了一二節的朗讀,后面兩節讓同學們自己揣摩,自由朗讀,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寫練
“寫練”是新詩教學的體驗和升華。新詩文字淺顯,形式自由活潑,形象鮮明,符合初中學生的思維和審美特點。再加上一環節的品讀,學生已從中領會了作者巧妙的構思,精美的語言,獨特的視角,然后讓他們運用所學去指導自己的思考和寫作,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眼前的一草一木,山川流水,筆下兩三詩行,便能有詩意傳遞和美感呈現,讓人神思飛揚又情動于中。如在教學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時,同學們對最后一節“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很感興趣,常常是飽含激情,大聲朗讀。我告訴同學們,這里作者直抒胸臆,將對土地、對祖國母親太“深沉”太“強烈”的愛傾訴出來,那熾熱、真摯的愛國情懷,留下了不盡的余韻。這種直抒胸臆的寫法值得我們借鑒。同學們在嘗試了這一寫法以后,教師趁熱打鐵,適時引導,要求同學們采用另一種寫法,含蓄表達自己的情感。有同學就寫出了這樣的詩句:“鄉愁 蘸著草尖的露水/在他鄉青色的石板上/靜靜寫下你的名字/那里/永遠有一抹惹人的蔥綠”“春天 當小鳥的歌/從云端/跌落林間 當牧人的思念/從深邃的雙眸/飄向每一個山頭 你來了/輕聲細語地/大地便披上了新裝”“理想 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飛向遠方”……對于一個初中的孩子來說,能寫出這樣的詩句,誰還能說它不好呢?
誦讀新詩,品味新詩,學寫新詩,引導學生從經典的文學作品中汲取寫作營養,就能創設出一種新鮮的教學情景,為課堂增添一分亮麗的色彩,從而真正做到“讀寫結合,以讀促寫”,實現閱讀和寫作的雙豐收。
參考文獻:
陳樂華.讓語文學習成為享受[N].汕頭日報,2015-07-23.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