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彬倩
摘 要:對話是一門藝術,也是一個技術,是日常生活中最基礎的生存技能。語文的教學活動也是由形式多樣的對話所組成的。而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對話所展示的是師生之間平等的互動、暢通的交流,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聽說的能力,還能夠增強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將教材中的精神充分灌輸到學生的頭腦中,讓語文課堂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中完成。
關鍵詞:對話教學;小學語文;主動參與
教學活動本身就是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才能夠完成的,只有通過平等、高效的對話,才能夠使師生之間相互了解,才能夠實現知識的傳輸與情感的交流。而這種交流在語文課堂中顯得尤為重要。當思想的深度在語文教學中得到深化與升華,語文課堂也會呈現出良好的效果。因此,對話式教學能夠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并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語文的樂趣。
一、讓學生好奇的問
小學生擁有濃厚的獵奇心理,對萬事萬物都充滿了好奇心。語文老師應該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引導學生主動提問,將想知道、想了解、想熟悉的東西大膽地提問出來。并進行及時的解答。如果學生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學生就只能被動的接受,而不會大膽的創新。
學生年齡較小,可能會提出許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問題或是“傻問題”,這也是學生初步邁入語文文化情境中的第一步,這種行為應該得到鼓勵與表揚。例如在學習《歡樂的潑水節》時,我們很清楚潑水節是傣族的重大節日,被潑到的水越多,就代表這個人越受大家的喜歡和愛戴。但是小學生還沒有了解到傣族的文化,就會認為潑水是一個好玩的事情,但是卻不被家長允許,“他們往別人身上潑水,為什么他們的父母允許”提出很多問題。“潑水和喜歡有什么關系?”“我可以往××同學身上潑水嗎?”“身上都是水不會很難受嗎?”“這個潑水游戲應該很好玩吧?”等等,這些問題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天性,以及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只要耐心的加以引導,就會讓學生深入地了解潑水節所代表的傣族的民族文化的內涵。老師引導學生對課本的內容進行認真的朗讀,在課本中尋找相應的答案,并讓學生進行回答。還會有一些問題是課本里沒有提到的,這時候老師就需要對知識進行外延,答疑解惑。課本知識和課外知識相結合,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這個節日、民族文化的深度,對語文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主動參與到對話教學中。
二、讓學生大膽的說
小學語文課堂經常出現“失語”的現象,即老師孤單地在講臺上講,學生靜靜地聽,老師提出問題,學生沒有反應的現象。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對課文展開個性化的解讀。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發散思維,創新解讀課文的角度。
在學習孝道文化的時候,二十四孝的故事作為經典而流傳。臥冰求鯉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篇。有些學生認為臥冰求鯉故事的主人公王祥是孝順的代表,即使被繼母虐待,依然孝敬有加。可以在繼母提出無理要求的時候,也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博繼母一個滿意的笑容。另一些學生就會認為王祥其實根本就不孝順,他去臥冰的時候沒有考慮到自然條件的艱苦,如果在臥冰的過程中凍死了,那么他的雙親誰來侍奉。在古代人的觀念里,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自己是沒有權利隨意傷害的。還會有些學生認為,王祥的孝是一種愚孝,為什么不去市場買魚或者用火融化冰塊獲得鯉魚呢。教師可以按這些想法組織出三個隊伍,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說出各自的理由。其他隊伍的學生可以進行反駁。在激烈的交流中,最終得到一個結論,王祥是孝順的人,但是我們可以采取更加安全的方式去為繼母捕捉到她想吃的魚,而不必冒著生命的危險。學生跳出傳統思維的局限,認識到了古代孝道故事中的優點和弊端,才能更好地在現實生活中展現孝道。
三、讓學生平等的學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無論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教材之間的互動,都是在尊重學生主體的前提下進行的。這種學習不僅是課上,還包括課外,不能因為家長和老師的生活閱歷更加豐富而對學生學習的膚淺嗤之以鼻,畢竟我們也是從小學階段成長起來的。
在講《靜夜思》時,教師將詩中出現的兩個“思”字分別進行了小寫。然后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學生們在反復吟詠詩句的過程中認為思是李白寫詩時的主要心境,不應該被寫小,而是應該被無限放大。那么,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思考從哪些方面看出“思”的含義,學生們再次整理搜集了其他方面的資料之后發現月亮就是故鄉的代表,在月團圓的時候,人也應該是團圓的,但李白并沒有回到家鄉,一張床,一個人,只能在遙望月亮的過程中,回味家的溫暖。因此老師將“思”字放到更大,老師應及時鼓勵學生這種行為,并給予表揚,為日后的課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國家教育局的密切關注下,在學校的支持下,在良好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的孕育下,學生能夠主動培養語文知識素養,充分利用對話技能,主動進行提問,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學好知識。學生將在課堂的最終學會思維能力與邏輯能力。
參考文獻:
[1]楊九俊.小學語文課堂診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唐金龍.課堂對話應遵循的原則[J].山西教育,2006(2).
[3]王松濤.教育中的對話:內涵與實質[J].湖南教育,2006(2).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