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
摘 要: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在進行作文教學時,教師要用層遞式的方式進行教學,以此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從造句能力、生活感悟培養以及想象力培養三個基礎上,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層遞式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闡述。
關鍵詞:作文教學;層遞式教學;應用措施
小學作文不是單純讓學生依據題目寫作,而是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愛好以及獨立思考能力,并且也希望學生可以在寫作過程中觀察生活與感悟生活。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層遞式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其能夠一步一步掌握寫作的技巧,將教師教學的方式轉換為自己的知識技巧,進而提升寫作能力。
一、應用層遞式教學,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基本造句能力
小學生的年齡相對較小,其所知曉的知識也比較少,所以詞匯量較少,在學習的時候對一些詞義不能夠正確理解,在這種基礎上也就導致學生在組織句子與語言時存在較大阻礙。例如,在學生寫作的時候總是出現一些干巴巴的造句,例如在使用喜歡造句的時候,學生總是會直接造句“我喜歡秋天”“我喜歡春天”等,這種簡單且機械化的句子。所以,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時,教師要綜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逐漸地加強學生對詞語意思的理解,并且指導學生靈活運用這些詞匯,將其使用在完整的句子中,讓句子內容更豐富,并且更有感情。例如,教師在指導的時候,可以先從“我喜歡故鄉的秋天”,通過這種相對簡單的句式進行訓練,然后逐漸讓句子更加豐厚,比如“我用一顆真摯的心,喜歡著生我養我的故鄉”。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寫作的時候更加容易接受,并且在掌握詞語用法時也更快。除此之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解釋講授相關的詞義時,可以多多地造句,將學生組織成學習小組的形式,使其能夠進行相互討論與交流,讓學生在課堂中敢于發言,調動學生對寫作的興趣。
總而言之,遣詞造句是作文寫作的基礎與前提,只有對句子進行豐富,才能構成更富感情的作文,以此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應用層遞式教學模式,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感悟能力
在進行作文寫作時,對文章進行豐富和裝飾的關鍵就在于作文素材。若是沒有寫作的素材內容,寫出來的作文就會很空洞,沒有感情。所以,在進行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層遞式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造句能力基礎上,對學生的生活觀察能力進行培養。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感悟生活,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感受到寫作存在的樂趣。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每天寫日記或者是每周兩篇周記的方式,讓學生多多記錄生活中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并且將其寫作出來。在此過程中還要和家長做好溝通工作,讓家長能夠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家庭生活進行觀察,比如在寫周記時學生不太理解的事物,家長就能給予及時的指導,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一起到校外散步或者是郊游,到一些紀念館、博物館或者是花園等地方,同時也可以去當地的養老院和孤兒院當志愿者,為學生講述革命先輩的事跡,讓學生看到和自己人生不同的人群,以此來積累學生的生活經驗,并且使其能夠更加深入地感受生活。在校外活動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這次活動為主要素材寫一篇作文,要讓學生將自己在活動中的感悟寫出來。在此過程中教師同樣可以組織學習小組,將小組中寫得好的作文展示出來當作示范,并且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和獎勵,讓學生能夠在寫作中建立自信心,使其更加喜歡寫作,并且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有效性。
三、應用層遞式教學,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一生中相對重要的一個能力,在作文寫作中運用想象力,可以將作文素材描寫得更加生動,讓整篇文章能夠更加有趣和富有感情,并將作文的精神內涵表達出來。因此,教師在對學生的造句能力和感悟能力進行培養之外,還需要通過層遞式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描寫院子里的銀杏樹發芽了時,若只是單純地寫作“院子里的銀杏樹發了芽,是綠色的”,會讓整個句子十分生硬,同時也會讓整篇作文不生動,進而無法感染到讀者。但是若敘述成為“院子里有直直的三棵銀杏樹,在春天的時候就抽出了鮮嫩的綠芽,可愛極了”,這樣的描寫與刻畫就會好很多。在寫作的時候要進行聯想,在腦海中勾勒出這種情景,這樣才可以生動形象地描寫出綠芽的畫面,而在這種寫作的過程中學生還能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獲。通過一些擬人的手法進行刻畫“銀杏樹上的綠芽就像是被窩里的小孩,在溫暖的春天來臨時,他們都一個個露出了頭”。這樣的句子不但生動有趣,而且學生在寫作的時候也會感受到寫作的樂趣所在。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通過對層遞式教學模式的運用,對學生的遣詞造句、生活感悟以及想象能力進行循序漸進的培養,讓學生學會豐富句子,運用生活素材充實作文內容,在此基礎上寫出飽滿充實的文章。
參考文獻:
[1]張宇.漫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層遞式教學模式[J].中國培訓,2017(2):126.
[2]潘亞爾.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層遞式教學模式的應用[J].新課程(小學),2017(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