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艷
摘 要:小學生只有掌握一定的自學方法,具備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進行自主的學習活動。中年級學生在自主管理的過程中,由被動適應向主動參與轉變,學生的學習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得到加強,自我教育能力也大大提升。
關鍵詞:小學中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我教育
雙手和大腦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著名教育家皮亞杰曾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知識具有抽象性,而小學生的思維卻具有形象性,破解抽象性和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最好的就是組織學生動手操作。
一、以“動”啟發學生的思維,以“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明代學者陳獻章也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質疑、好奇是小學生的天性,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在這個年齡階段,很多學生會產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愿望,并渴望快速解決問題。教師要發掘學生的“閃光點”,通過設置簡單問題,通過學生舉手回答、上臺表演等方法,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小學中年級學生在已養成一定習慣,已有一定知識的基礎上更需要大膽質疑。疑問是探求新知的開始,是邁向哲理的第一步。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可以提出任何問題。學生只有提出問題,才能進一步探究問題。
產生疑問是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開始。在課堂教學時,首先讓學生自己提出一個問題比精彩回答一個問題更為重要,這樣做的目在于使學生通過自己預習,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更高層次的預習能力。有人認為:最有魅力的教學,就是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讓學生的思維與知識產生共鳴。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教給學生一般的自學程序:初讀課文,借助字典預習詞語,了解句意;細讀課文,劃分結構層次,理清文章思路;精讀課文,注意重點,突破難點;再讀課文,體悟思想感情;最后,自主進行課后練習。當學生熟練掌握這一自學程序后,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教學中,還可以引導學生自制學具、操作學具,多多創設讓學生動手測量、用手觸摸、用眼觀察的實踐操作感知活動,特別是創設學生多種感官同時參與、協調參與的自主活動,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將生活引入課堂,加深學生的自主體驗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要把教育從鳥籠中解放出來,鳥的世界是樹林,而教育的世界是整個社會。”可見,知識存在于社會的方方面面,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知識。要想切實提高學生的成績,加深學生的自主體驗,就必須將生活引入課堂,將課堂搬進社會。社會是最好的課堂,生活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發現社會中的問題,大膽提出問題,繼而解決問題。許多學生,尤其是成績較差而又沒特長的學生,常常會認為自己沒有什么優點,以至于有自暴自棄的傾向,這就要求教師能獨具慧眼地賞識學生相信學生。學生常常把教師的賞識看成是對自己的評價,得到老師鼓勵時,就覺得自己有了進步,學習的內部動力陡然增加。自信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能使一個人的潛能發揮到極致,自信是激發人們不斷進取的力量之源。當然只有自信,才能產生更多自主性。
三、組織學生開展各類活動,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
引導學生自我管理,其根本在于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小學中年級學生不像低年級學生那樣貪玩好動,又沒有高年級學生那樣緊張的學習活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是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載體,組織學生開展這類活動就成了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主渠道。
班級開展豐富多彩的班隊課讓學生體驗感悟、充實自我。這是學生進一步鞏固自我教育成果,促進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的重要過程,我們的觀點就是讓學生充當主角,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成功,感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每次活動要發揮班干部的主觀能動性,放手讓班干部組織,班主任只是當好參謀助手。在班干部的帶動下,讓更多學生參與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成長,在生活中學習。活動的開展要在教師的周密計劃精心指導下,發現班級學生的不同稟賦,不同特長,不同才能,因材施教,為每個學生設計并提供不同的自我發展空間。
四、制訂科學的班級考評制度,讓學生在制度的約束下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用制度管理學生,用制度教育學生,每學期開學初利用班隊會時間,帶領學生學習守則規范,學習法律法規校紀校規等方面的制度文件,并根據學校有關規定制訂班級評價辦法。在學習方面,推行小組管理制度,綜合學生學習成績、家庭距離、性別身高、座次位置等因素選定組長,分配組員。組成員兩兩結對幫助,小組捆綁評價,客觀公正地評價每一名學生。階段評價后,又將綜合評價分值作為學生座位安排、班干部職務升降的重要依據。實行班級值日制度,從學習、紀律、衛生、路隊等方方面面對學生提出明確具體有針對性的規范要求,當天由值日生負責檢查大家在各方面的表現情況,值日班長全面督查。安排值日生認真填寫班級日志,對每一項班級事務,落實措施,鞏固成果,解決問題并記錄在案。使外在教育規范轉變為學生內在素養。隨著學生年齡的不斷增大,見識的不斷增長,年級的不斷提高,老師要向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學生通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不斷成長,走向成功。
總之,教學生學會主動學習、主動管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自主性學習可以為學生搭建起構建知識與養成質疑精神的橋梁,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用熱情感染學生,用真誠面對學生,相信學生,依靠學生,把每個學生的點滴進步記錄在心中,從而感受到教育的另類幸福。
參考文獻:
皮亞杰.兒童的語言與思維[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06.
編輯 岳松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