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艷
摘 要:上體育課,學生往往好挑選。他們喜歡的,課就好上,反之,學生情緒就低落,教學效果就十分低效。在此,探討了在體育課堂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關鍵詞:初中體育;教學效率;學習方式
一般說來,我們大都根據教材設計教學。而當教材中的一些內容學生不感興趣時,課堂效率就很不理想。這種情況,在我們體育課上非常多見。對此,我們該如何去解決呢?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著做起。
一、關注特點變化,提高自主學習可能
現在,人們對于自主學習這種方式的認識,已經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這種學習方式,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需要學生在學習活動上體現出一種超強的意識。這種意識,特別表現為一種行為上的自覺。為此,作為教師來講,應該真正將位置擺正。怎樣擺正?首先,教師一定要從態度上加以落實。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要真正做到對學生的關注。而要讓這一點做得有意義,就需要教師做到對學生的足夠尊重。
如,教學“雙手胸前傳、接球”,要做到對學生的關注,就要做好對有關方面的分析。就教學內容這一層面來說,小學階段與初中階段,雙手胸前傳接球這一學習內容是相同的。但是,在小學階段,這一內容呈現的特點是:在籃球選擇上,考慮到小學生身小、手小的特點,而在練習的形式上,則又要考慮他們的心理特點,這就需要有一定的吸引力。同時,在動作上,也沒有太多的要求。但是,七年級學生的教學,與此又有很大的不同。這主要表現在它在技術層面,以及動作層面都有著特定的要求。為什么呢?其實,這是充分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特點的。
說到七年級學生,就教學實踐來看,他們在模仿方面的能力是非常強的。另外,在運動方面,他們這方面的能力也是相當突出的。所以,在具體教學實踐當中,我們一定要抓住這一特點,進行區別對待。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為此,對于教師而言,在引導方面,只需做到適時即可。對此,你或許會產生疑問,這時,我們教師該做什么呢?筆者認為教師此時應該走進學生中間,參與他們的活動。
二、優化活動方式,多給合作學習機會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之間存在著各種關系。教學實踐已經足以證明,在學習活動中,在學生中間如果能夠存在著一種良好的合作關系,那么,在學習活動期間,他們就能收獲雙贏抑或多贏。而這遠遠勝過他們只靠一己之力所能夠得到的。所以,教學中我們要多給他們創造合作學習的空間。
關于“投籃”方面的教學,筆者就非常注重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在引導學生進行完持球基本姿勢練習后,在練習投籃手法時,首先,我們引導他們各自保持好持球的基本姿勢,然后,兩人一組,按照教師所給的口令,做這一姿勢的練習。在對投練習時,原則上,兩人一球,在相距5米左右的距離,互相面對著站立,還是按照教師的口令,以統一的方式進行這方面的練習。而近距離練習,則又將學生分成兩大組。讓學生分別站在兩個半場的罰球線前半步,依次進行投籃,每個學生投過籃之后,需要自搶籃板球,并將所搶到的球,用胸前雙手傳球的技術,再傳給無球的同學。之后,自己再排站到隊伍的后面。
這樣的設計,通過籃球技法的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在活動當中與其他同學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這樣,就可以讓他們的合作意識得到很好的培養。這樣,在彼此的合作當中,他們自由地探索著,自由地發揮著,自由地感受著,極大地增強和激發了他們的潛能。
三、引發自主發現,加強學生探究學習
教學活動,總要設計方方面面的選擇。這中間,不乏學生在學習方式方面的選擇。一般來說,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很難被淡化在視野之外的。因為,教學活動要想真正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從而最終讓學生得到方方面面的提升,這一學習方式有著明顯的優勢。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大力引導采用這種學習方式。為此,我們教師一定要盡量改變那種由自己提問,然后引導學生進行解決的教學模式。
還以上文所提及的“雙手胸前傳、接球”教學為例。在進行備課時,筆者設計了一些針對性的問題。但是,這樣做不利于學生的自主發展。考慮到這一點,筆者就設置了一個探究情境,引導學生自發提出問題,積極地進行思維。一般的,在學生動作做得不到位時,作為教師,這時候就要及時地叫停,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比如,有的同學就提出:“傳球時,到底該如何去控制其落點呢?”……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我們教師一定要予以足夠的重視。必要時,我們可以提醒學生通過對比找到答案。這也就是說,我們要做到讓學生發現問題和教師的集體糾正相結合。這樣的處理能讓學生得到一種真實的體驗,讓學生自己能夠發現問題,并能夠靠自己的智慧加以解決的快樂。
由此可見,初中體育課要想提高學生學習能力,關鍵在于把學生興趣激發。事實上,學生對于體育課,還是有著一種喜歡的情結的。只是由于一定的原因,造成了我們體育課效率的不理想。相信,只要我們找到原因,就一定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途徑。
參考文獻:
[1]青木.“課程實施:教育變革的秘密所在”[J].教育情報參考,2007(4):42.
[2]汪明帥.“充分發揮每一位學生的潛能:美國年度教師的關鍵特征”[J].師資建設,2016(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