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敏
摘要:《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寫作素材;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而今,在學生寫作現狀中,存在著“低年級無作文,中年級亂作文,高年級抄作文”的現象,學生多靠拼拼湊湊寫成文章,內容空洞,言之無物,尤其是素材的缺乏嚴重制約著學生的寫作。故而素材的積累就好比造一棟高樓,需要必須的建筑材料,才能成就完美的房子。那么寫作時只有積累了豐富的寫作材料,作文才能成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閱讀素材正是寫作素材的儲備,此乃“互文見義”“就地取材”!
關鍵詞:作文教學 積累素材 拓展閱讀 融通社會
荀子說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說明,積累素材要“厚”,即要突出一個“多”字。因為“多”,才有“活水來”,才能得心應手。只有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多角度地觀察生活,閱讀豐富的課本資源,才能做到厚積薄發,寫出好作文來。那么,怎樣引導學生關聯閱讀與寫作呢?
一、發散教材 ,引發觀察
語文教材內容廣博,涉及親情、人生、自然、社會、科學探索等領域,擴大了學生生活的視野,加強了學生對社會、人生真諦的領悟,從而引導學生將教材中的寫作素材儲藏在自己的記憶深處,激發自己的創作靈感,就不會為“無米之炊”為糾結。如初一語文《散步》《秋天的懷念》《臺階》《走一步,再走一步》等課文無不洋溢這濃厚真摯的親情,選材都是生活中平凡的點滴之事。教學時可以讓學生結合文本聯系現實暢談自己的父母,挖掘生活瑣事,注重典型細節,感受父母之愛,自然能讓作文有血有肉、親切感人,而少了那些矯揉造作的無病呻吟,而是通過細微情節抒發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在課堂練筆中《我的父親》,有一學生寫道:坐在父親的后座,縮在小小的雨衣里,緊貼著那好像無比寬廣的脊背,在雨中靜聽聽著雨聲刷刷……這不是“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的”那意境。可見,在深挖教材時,那些平時不引人注目的情景,總能激起學生心中的波瀾,以此抒發自己拿零散的感受。 正所謂“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文學創作只要有真情實感,即使瑕疵亦是佳作,因為那是“本色獨造語”,是出水的芙蓉,是清純的天籟,而初中教材的素材無不提供了寫作最好的借鑒。
《王幾何》語文課本中,對人物描寫很到位,對于學生的寫作而言不失為一篇很好的范文,但如何學以致用呢,這需要老師的引導,從文章中挖掘素材。比如課堂上可以實際操練--課堂練筆,來一次人物寫真,仿照文本描述身邊形形色色的人物,同學、老師、父母就是很好的寫作對象。描摹外貌時,可抓住容顏、神情、姿態甚至服飾等方面,即可做全方位也可局部突出某點描述;動作描寫時,要善于寫出人物最個性化的動作,以此突出人物性格;摘錄言談,言為心聲,就要注意語氣、聲音等表達方式的變化。更可運用內心的獨白,心理剖析等方法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可見,創作時我們要指導學生運用教材,發散思維,引發學生對身邊人、周遭事的觀察,自然無形中就積累了寫作的材料,就不怕“無米之炊”了。
二、積累詞語,正確使用修辭,豐厚材料
詞語積累是寫好作文的前提,文中能運用準確鮮明、生動的詞語可以讓作文的形色和內容更加出彩,寫景狀物就會繪聲繪色,寫人敘事就會生動傳神,議論說理性也就風趣富含哲理。此時,作為教師,就應該培養學生多讀多記,多積累,并準備一本摘抄本,將那些生動形象、真實具體、意境深遠的優美詞句歸類在一起,一段時間后學生的詞語積累就成績斐然。
當然,一篇優秀作文就是要構思巧妙、立意新穎。表達靈活、內容深刻、語言生動等標準。而語言是思想的花朵,教師在引導學生習作時,要讓她們明白修辭手法在作文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運用得當就可以展現不同風格的作文。俗話說:“三分長相,七分打扮”,扮靚作文就是依靠修辭手法的運用。比如詩句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描寫雪景美景,以梨花比喻冬雪,聯想奇特美妙,格調豪邁。詩人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一片銀白的世界變成了一片欣欣向榮、生機盎然的春天,給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以此來說明詩人化苦為樂、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情感。
顯而易見,寫作時讀書積累的效果會自然顯露筆端,并在積累好詞佳句時,選擇帶有修辭的好詞、好句、名句、觀點句、哲理句、描寫句等句子,就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存儲,學生寫作時能夠信手拈來,不費思索,順理成章,推陳出新,能夠把自己的情誼表達的完美。
三、拓展閱讀,感官調動,融通社會
課外閱讀是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引導學生進行目的性的閱讀,組織學生成立各種閱讀興趣小組,寫讀書札記,記錄精彩片段等,就可以理解豐富的寫作素材。葉圣陶曾把閱讀與寫作比喻為“吸收”和“傾吐”的關系,不吸收豐富的養料,就寫不出好的文章。“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中國人也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講的就是閱讀對于提高學生作文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要擴充作文素材,是必須要進行廣泛閱讀的。“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見微知著,才能源頭有活水。我們寫好文章必須有豐富的閱讀積累,只有閱讀積累豐厚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筆下生花。積累素材,為寫作提供了廣泛的材料,成為了“有米之吹”,體現了作文作為一種媒介,一塊橋梁,一塊園地的載體,使人得思想、認識、感受、見聞、心得、幻想中有所獲、有所得、有所思。為此,教師既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留心生活,關注生活細節,豐富生活積累,讓她們“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傾聽,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讓學生在自己的習作天空中馳騁,我們會發現,那片天空也很美!
參考文獻:
[1]《讓課堂充滿創新的活力》 聶仲芹
[2]《初中學生作文低能力實驗探索》宋潔
[3]《中學生寫作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