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再麗
摘要: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著很強的實用性,因為自主性學習不僅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為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鋪平道路,同時自主學習還能夠有效地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從事高中數學教學多年,現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就如何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實施自主學習教學模式談談一些看法。
關鍵詞:網絡環境;整合;自主探究式;理論與實踐研究
一、高中數學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盡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并沒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原因在哪兒呢?問題在于這些教改只注重了內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視教學模式的改革高中數學“自主探究學習”課堂教學模式以問題解決為主線以學生自主探究為前提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自學能力為目的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性歸納與深化→學生小結與評價的課堂教學模式。“自主探究學習”課堂教學模式旨在創建一種自主的、開放的積極參與的學習方式。
高中數學隨著教材所選知識日益增加,難度逐漸增大,導致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表現吃力,嚴重影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們應從學生角度出發,開展適合中學生認知規律的合作探究活動,將數學課堂打造成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最終培養中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主認知能力。
二、歸還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一個根本性要求就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和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在長久以來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很多教師都將課堂教學內容安排得過于緊湊,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沒有太多的時間和機會參與課堂,這就使學生在課堂上完全處于被動的狀態,這樣既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同時也容易讓學生產生思維上的惰性,使學生無法獨立地進行學習和思考。因此,教師為了有效地實施自主學習教學模式,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歸還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有機會、有時間、有欲望地參與課堂,與教師形成真正的互動,這樣雖然在課堂教學時間上有所欠缺,但是換來的卻是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由被動變為了主動。而學生在這樣積極主動的狀態之下,其學習效率也會有所保證,教師的教學工作開展也會更加順利。
三、設置懸念,誘導自主學習
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其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是中學教師的任務之一,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充當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我們要做到對學生循循善誘、積極引導,爭取讓教學過程更生動、自然。在課堂教學導入和重要環節設置懸念可以恰到好處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大有裨益。
如高中數學必修五《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在數列學習中,推導前n項和公式并運用其解決一些簡單問題是最基礎的知識教學,為了調動大家的思維活躍性,在課堂導入中我設計了一個生活場景誘導學生:“我們來規定一個小游戲吧,一個月內我每天給你1元錢,而你的規則是第一天給我1分,第二天給2分……以此類推后一天給的錢數必須是前一天的2倍,大家認為雙方誰會得到優惠,有誰愿意加入其中?”學生乍一聽前幾天的金額對比,心中暗喜,紛紛舉手說要參加。于是我讓大家把這一個月內要給我的錢一次寫出來,在寫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發出驚愕的聲音,發現自己可能上當了。為什么看起來都很小的一些數,相加后的結果令人震驚?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情況應該怎樣快速甄別?預留這么一個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我們接著要講的前n項和公式創造了很好的前提。
通過這樣的設計,誘人的設問讓枯燥的數字、符號等數學語言散發出更大的誘惑力,讓學生產生怦然心動的感覺,迫切地想知道課程后面的發展情況,自然會積極投入一堂課的學習中,相應的課堂學習效果大幅度增強
四、有效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中階段的數學課程相比于初中階段在難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這就對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較為抽象和難度較大的知識內容對學生的理解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很多學生在面對這些重點和難點的時候都多多少少存在著一定的困難。例如,立體幾何部分的知識內容,對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著很高的要求,很多知識點和概念都較為抽象,很多學生單純地憑借書本上的文字描述很難達到一種透徹的理解狀態,而學生知識基礎的稀松則必然會影響到學生自主學習的進行,這樣不僅不能夠有效地實施自主學習教學模式,而且還會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欲望和自主學習自信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教師在面對這部分教學內容的時候應該有效地引入多媒體信息技術這一有效的教學輔助,利用其形象直觀的特點來逐步培養并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理解力,讓學生對這部分知識點的理解能夠更加透徹,從而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基礎,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開放課堂,營造合作氛圍
合作探究法是新課程強調的學習方式轉變,開放性課堂亦是新課程背景下的產物,能夠為學生創設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增強課堂的民主性和靈動性,是組織合作探究活動的氛圍保障。開放性課堂解放了中學生的思維,使班級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發揮自我個性,參與師生互動,為課堂增添多樣色彩。
如高中數學選修一《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對命題條件的判定是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是一項重要舉措,這一節中相近概念很多,如果直接給出充分條件、充分不必要條件、充要條件等內容極易造成混淆,所以我設計了幾個簡單場景讓大家討論一番,如“P:魚能在缸里生存”和“Q:魚缸里加水”、“P:a、b均為偶數”和“Q:a+b為偶數”這樣的兩兩命題,小組內根據先前所學知識,判定兩者之間的關系。學生很容易發現若a和b都是偶數,那么a+b的和一定為偶數,即由前一個可以推到后一個,順勢引入Q為P的充分條件;但是后面不能推得前面,這種情形叫做Q是P的不充分條件。我們適當放手,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自由開展探究活動,我們從旁引導,這時學生的心理更放松,容易發揮出各自的想象力和個性化。
通過這樣的設計,和諧的氛圍為學習活動創造了輕松的環境,使他們在合作中可以暢通地交流,積極表現自我,讓合作教學開展更順利、更有效,最終實現小組成員間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