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華 朱詠欣 梁健韻 徐燕萍
摘 要: 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為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求助現狀,本文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為例進行調查研究,通過發放自編問卷《大學生心理求助意識調查問卷》進行隨機不記名調查,研究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在學生心理咨詢工作方面尚未完善之處,分析大學生目前對于心理求助的看法和不對外尋求專業心理咨詢人士解決心理困惑的原因,并提出對策,供學校相關部門參考,以期充分利用專業資源更好地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改進大學生心理求助的現狀。
關鍵詞: 獨立學院 心理求助 現狀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的情感態度、觀念意識日趨復雜。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團體,對于心理問題敏感,不論是在日常生活還是待人處事中,都會產生或大或小的心理壓力和問題。心理求助作為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環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求助是指個體在遇到心理和情緒方面的困難時,主動向外在社會資源尋求包括理解、支持、信息、建議、治療方法等幫助以達到解決心理困擾、促進自我心理成長的過程。心理求助有兩大類:一類是專業心理求助,指的是向受過專門訓練或者專門認證的人員求助,諸如精神科大夫、心理咨詢師、心理衛生工作者等;另一類稱為非專業心理求助,是指向非專業人員(如家人、朋友、學校里的普通教師)求助。目前,某些大學生心理求助意愿不樂觀,這顯示出心理求助這一途徑的推廣及應用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地進行心理求助,有效解決心理問題,并以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適應快節奏的社會生活,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是當前各大高校急需共同關注的問題。因此,筆者帶領項目團隊對某大學學生的心理求助現狀做調查研究,從而提出相應的對策,供學校相關部門參考,希望對今后改進大學生心理求助的現狀有所幫助。
一、調查概況
為了解該校學生心理求助的現狀,本項目成員于2018年2月至2018年5月,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2014級到2017級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自編問卷《大學生心理求助意識調查問卷》進行調查。該問卷發放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法,向在校2014級—2017級的學生發放問卷,本次調查一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383份。其中2014級38人,2015級142人,2016級157人,2017級46人;男生53人,女生330人。
二、調查結果分析
1.關于心理求助認知程度的調查
為了解該校大學生對“心理求助意識”認知層面情況,問卷設置了“您對心理求助的認知程度”、“您通過以下哪些渠道了解心理求助”等題目,結果如表1:
表1 認知層面的調查情況
如表1所示,44.13%的學生聽說過心理求助,35.77%的學生了解過心理求助,8.62%的學生參與過心理求助,但仍有11.49%的學生從未聽說過也未參與過心理求助。這表明該學校對心理求助知識的宣傳不夠,導致學生對“心理求助”這一名詞認識不足,僅停留在初步的印象,沒有進一步了解。大多數人基本是通過公眾號推送和通過閱讀書刊雜志等了解心理求助相關知識,少部分人是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和心理講座了解心理求助相關知識。這說明學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方面工作仍然不夠重視,對心理知識的宣傳力度不夠到位。因為我們學校從2016年才開始在大學生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所以本校大三和大四的學生從未上過心理健康教育課,或許這是大學生對心理求助所知較少的另一個原因。
2.關于心理求助對象的調查
為了解該校學生在心理求助中尋求的對象情況,問卷中設置了“您遇到心理困擾的時候,會試圖尋找心理求助嗎”、“當您遇到心理困擾時,您會進行哪些心理求助”的題目,結果如表2:
表2 心理求助對象的調查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57.18%的大學生在遇到心理困擾的時候會試圖尋找心理求助,但仍有42.82%的大學生不會尋找心理求助。由此可知,該校大學生在遇到心理困擾時更傾向于尋找心理求助,而不是一味地通過自己解決心理困擾。同時,在會尋求心理求助的大學生中,求助于朋友的人高達86.16%,求助于長輩的有44.65%,預約心理咨詢師咨詢的只有21.41%,與陌生人網上聊天的僅有15.93%,到醫院預約醫生診斷的甚至不到10%。這說明該校大學生尋求的心理求助對象更多的是與自己親密的人,而不是陌生人。
3.關于心理求助看法的調查
為了解該校學生對心理求助的看法情況,問卷中設置了“您是否會認為自己或別人有心理求助的想法是一件令人尷尬的事情”、“您認為當自己或別人遇到心理困擾時,沒有選擇進行心理求助的原因”的題目,結果如表3:
表3 心理求助看法的調查情況
從表3調查問卷的數據看,約72%的大學生認為進行心理求助并不是一件令人尷尬的事情,而28%的大學生則認為進行心理求助或者有心理求助想法是一件尷尬的事情。大多數人認為不進行對外心理求助的原因有:自我消化心理問題,涉及個人隱私問題,外界對進行心理求助的人的看法,以及進行心理求助的經濟和時間成本問題。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對心理求助或多或少對心理求助這一方式有抵觸的情緒,對心理求助的認知不夠充分。一提到心理求助,很多學生可能會認為只有“有病”或“心理問題”的人才需要。他們觀念中的“病”或“心理問題”往往是精神病、神經病或心理變態。其實這是對心理求助的誤解。大學生對于心理求助這一名詞的認識不足,說明學校方面對于如何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夠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不夠充分,心理知識宣傳不夠到位。
4.關于校內心理求助的調查
隨著國家對教育事業越來越重視,學校提供心理求助逐漸普及。為了解該校心理求助情況,設置了以下三個問題,分別是“您認為學校提供心理求助的途徑有哪些”、“您有參加過學校提供的心理求助嗎”和“您認為學校提供心理求助的途徑對您有幫助嗎”。結果如表4:
表4 校內心理求助的調查情況
由表4可得,過半的大學生認為學校提供的心理求助方式開設心理講座、組織與心理教育相關的周邊活動、開設心理課堂和開設線上答疑平臺(公眾號、網頁或者APP)這四種。還有少部分大學生認為學校提供的心理求助的方式是出版校內心理教育期刊(包括線上或線下)。由此可得,學校提供的心理求助方式是多樣的。但是,第二個問題的結果顯示:80.94%的大學生沒有參加過學校提供的心理求助,僅有19.06%的大學生有參加過學校提供的心理求助。這說明盡管該校提供了多種心理求助方式,但參加其提供的心理求助的大學生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情況不容樂觀。第三個問題的結果正是印證了該校心理求助情況不樂觀的這一觀點。在該校絕大部分的大學生看來,學校提供的心理求助方式只是可能對自己有幫助,認為確實有幫助的占17.75%,還有13.32%的認為沒有幫助,20.63%的表示不清楚。因此,在該校的大學生中,有一些人對于學校提供的心理求助方式是否有效仍處于迷惑的狀態,這說明學校在進行心理求助的大學生的跟蹤反饋工作上做得不夠到位。
三、對策與建議
根據上述的調查結果分析,可知該校心理咨詢中心在學生心理咨詢工作方面尚未完善的地方有:一是學校對心理求助的宣傳工作不到位,二是學校在鼓勵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援助方面的工作量不足,三是學校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為改善以上三種問題,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落實心理求助的宣傳工作
該校大學生對于心理求助的認知水平仍處于低認知、淺層次的程度,普遍缺乏較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識,并對心理求助的認識存在誤區,因此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首要任務是把重心放在落實心理求助的宣傳工作上。
首先,借助學校已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這一渠道,對心理求助的概念、功能和途徑進行解釋說明,普及心理求助知識,提高大學生對心理求助的認知水平。
其次,進一步完善學校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增設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表現和應對方法的課程,豐富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塑造健康的心理觀念、消除心理偏見,提高心理求助意識和對心理問題的識別判斷能力。
最后,采用多種心理教育途徑,充分利用校內多種形式的心理活動,諸如心理劇、心理沙龍、心理越野營等,使大學生除了吸收課堂教育的知識外,還能通過課外活動了解關于心理求助的知識。
2.鼓勵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援助
關于求助傾向,國內外的研究者均發現個體在遇到心理問題的時候,表現出先求諸己,后求諸人的傾向。很少有一遇到心理問題自己不做任何嘗試就求助于人的現象。就求助對象來說,如果要尋求幫助,大多數人就愿意從家人和朋友那里獲得幫助,而不愿意到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尋求幫助[2]。據調查研究發現,該校大學生心理求助的主要對象是朋友和長輩,可知學校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資源未被大學生充分利用,為此學校教育工作者應鼓勵大學生向專業心理咨詢人員求助。一方面學校應多開展心理講座、心理沙龍、心理劇及心理健康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幫助大學生了解常見心理問題,引導大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心理問題并積極尋求專業心理援助。另一方面,學校應構建并完善心理求助服務體系,充分利用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資源,更好地為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而服務。
3.提高學校專業心理服務水平
該校大學生對校內心理求助的使用率低,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信息和資源的可獲得性低,二是學校心理服務專業化水平低。因此,為提高心理求助信息和資源的可獲得性,校心理咨詢中心要加強對自身的宣傳,減少學生尋求心理求助卻求助無門的情況發生,提高心理咨詢服務的有效利用率。另外,學校應完善網上心理咨詢預約平臺,為學生建立動態的心理檔案,使心理咨詢工作更具針對性。最后,學校心理服務專業化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為此,校心理咨詢中心應該建立一支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加強各方面的心理理論培訓,提高心理求助工作水平。但目前學校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專職教師人數尚未達到省教育廳的最基本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時也沒有達到國家和省教育廳的要求。同時,學校應強制要求雙方簽訂保密協議以維護學生的隱私權,增強學生對心理咨詢人員的信任感,讓學生真正接受心理求助,從而提高學生尋求專業心理求助的意愿。
參考文獻:
[1]姚瑩穎,陳精鋒.我國大學生心理求助的研究現狀及教育對策[J].校園心理,2017,15(2).
[2]江光榮,夏勉.心理求助行為:研究現狀及階段-決策模型[J].心理科學進展,2006,14(6):888-894.
[3]郭琪.高職院校學生心理求助行為調查[J].教育時空,2013(057).
[4]王萌.“求助意識”培養在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中的先導作用[J].高校輔導員,2013(2).
[5]段文婷.大學生專業心理求助決策過程的特征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6]秦向榮,馬瑩.大學生專業性心理求助的現狀及思考——基于上海市1139名大學生的實證研究[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4,6(2):92-96.
[7]李鳳蘭,周春曉,董虹媛.面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的心理求助行為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8(6):72-79.
[8]Kung W. W.. Cultural and Practical Barriers to Seeking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for Chinese Americans[J].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4, 32(1):27-43.
[9]Warren J.R.,Kvasny L.. Barriers. Control and Identity in Health Information Seeking Among African American Women[J]. J Health Disparities Res Pra,2010(3):68-90.
[10]鄭亞楠,胡雯,賴月月.大學生專業性心理求助態度心理污名和社會支持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6,37(1):78-81.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2017年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7XJ44。負責人:吳慧華。參與人:朱詠欣,梁健韻。
指導老師:徐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