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善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數學核心素養;優化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6—0105—01
數學核心素養是學生知識、技能、思想等各方面在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的體現,對學生解決生活問題而言具有積極作用。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增加學生數學知識的儲備,有助于他們理解數學概念,提高數學綜合能力。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優化策略,談些自己的體會。
一、提升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水平
教師是教改的執行者,他們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改的效果。因此,上級教育部門和學校領導要按照社會發展的要求和教改的需求,通過選撥師范教育培養的新教師或是通過實踐訓練培養合格的專業數學教師,提高我國小學數學教師的職業素養、知識素養和能力素養,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教育水平。
二、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
小學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很強,但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中,只注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不愿意把書本知識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只是單方面地將理論知識填鴨式地灌輸給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無法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比如,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屬于數學問題,利用書本知識只有一種解決方式,得到一個答案,而實際上,這些問題卻有很多的解決方法。其實,如果教師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點,還能活躍他們的思維,讓他們學會利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以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半學年的“加減和乘法混合運算”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講解時就可以結合生活中的例子:小紅去文具店買文具,鉛筆1元一根,格尺2元,圖畫本5元一本,小紅一共買了5根鉛筆,一把格尺,3本圖畫本,那么小紅一共花了多少錢?小紅給了售貨員50元,能找回多少錢?這種類型的問題很實用,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運用這種出題方式,將“用”與“學”充分結合,才能真正地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三、靈活選用教學方式
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不能僅局限于課堂和書本上的理論,還應該認識、理解自身周圍的事物,在實踐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培養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以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達到提高自身的思維邏輯能力。現在社會已經進入了網絡化信息時代,不少全國聞名的學校都開設并開放了網校,允許非本校人員進入網校學習知識。教師就可以根據某個知識點布置作業,讓學生通過網絡方式去了解并掌握這個知識點。
四、提供學生交流、操作的平臺
皮亞杰說過:活動是兒童發展的杠桿。通過實踐操作,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提供一個充分的活動平臺,讓學生有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具體操作等活動的空間。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僅僅對學生起到引導和評價的作用,指引學生的學習思路,確定他們在學習中的努力方向及學習方法。例如,在講解人教版二年級小學數學“兩位數加減法混合運算”的教學內容時,就要明確兩點目標: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在兩位數的加減法混合運算豎式的書寫規則和格式,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思維方式進行運算,得出正確的結果。
五、完善評價體系
傳統教育中的評價體系一般是以分數為導向,以考試為法寶,以升學率為標準,這種評價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隨著教改的深入執行,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開始確立了權威,逐步淡化了以分數論英雄的傳統做法,開始注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和學生潛能的培養,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實踐活動能力和考試分數等多方面綜合來評價學生,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
總之,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對小學數學教師而言,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質,“打鐵還要自身硬”,其次是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最終實現既定的教學任務與目標。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