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娥
【摘要】目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在不斷的改革。新課標下初中化學是把以往重視知識教學目標改革為三維目標,實現三維目標,要通過滲透“微粒觀”和結構決定性質、用途的科學思想、用實際實驗方法來熏陶出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實現三維目標。
【關鍵詞】初中化學 科學方法 培養 三維目標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3-0179-02
前言:初中化學教學新理念是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們學習到必需的化學知識、技能、方法和態度,來適應現在的生活或者未來的社會發展,具備在未來生存能力和發展所必需的科學素養。要求教師們要具有一定的能力來實現新課標下的三維目標,第一維目標在目前的教學中教師們落實得都非常的到位;第二維目標要求教師們要深入的思考,把知識和科學方法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第三維目標要建立在學生本身具有豐富的知識和實驗的科學方法的基礎上,所以科學方法對于初中化學教學中非常重要。
一、滲透“微粒觀”的科學方法
“建立物質構成的微粒觀”是學生化學素養中最為本質的部分,是初中化學教育中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學習科學方法的核心,“微粒觀”的關鍵不在于能否記住書面上的概念,而是在于學生能否把概念中蘊含的觀念融入到自己的觀念中變成學生自己的理念,從而得到在實際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想,也就是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解釋相關問題時是否能夠合理,令人信服,經得住反駁,所以培養學生科學方法的關鍵是“建立物質構成的微粒觀”。
例如在九年級的化學課中就有這樣的一個實驗:瓶子里裝有酒精,放在90℃以上的熱水里,然后再從熱水中拿出來,學生們就會觀察到一種神奇的化學現象,酒精從有到無,從無到有,常規的教學中教師肯定是引導學生們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而學生的解釋肯就是氣化了,液體變成氣體看不見了,實驗就這樣草率的結束了,這樣就失去了一次培養學生們化學科學方法的機會。教師應該繼續深入的引導,設置問題:為什么變成氣體就看不見了呢?酒精也是無色的為什么就能看見呢?微粒是本身就小還是因為加熱分散了以后變小的呢?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這樣的提問就會迫使學生開動腦筋給出一個自己認可的解釋。“微粒觀”讓學生們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經歷了自己的創造的過程,通過小組討論出最有說服力的解釋,歸納總結。在整個過程中保證了學生微粒觀的自我構建,對知識得到充分的理解,體驗到了科學研究的艱難和樂趣。
二、滲透結構決定性質和用途的科學思想
培養學生化學的科學方法,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思想,引導學生們從物質的構成來入手,通過科學的方法推測出物質的性質,從而推斷出物質的用途。物質的結構決定性質和用途。例如在九年級化學課本中一節課為: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通過對比金剛石和石墨兩種物質的性質和用途來總結出不同的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物質,同一種元素也可以組成不同的物質,區別就在于內部的結構是不同的,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通過鮮活的教學道具模型和視頻,設置問題: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的單質,為什么他們有那么大的差異呢?激發同學們的好奇心,激發了同學們想要解開謎團的欲望,教師通過展示金剛石和石墨的模型來直觀的展示給同學們,是他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結構決定性質和用途,培養了科學思想。
三、用實驗熏陶出科學方法
初中化學教學中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許多真正的概念和原理都是通過實驗得到的,教師在課堂中應該重視和加強實驗的教學方法,在實驗過的過程中不但輕松的讓學生領會了知識,還激發學生了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態度,在實驗的過程中能夠真真切切的體會到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團結、進取、創新的學習精神,因為實驗可以熏陶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精神,在實驗的操作過程中能啟發學生多思考,注重觀察,細心探究,認真操作,真實記錄的科學習慣,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例如在九年級化學3.1節中,演示的就是鐵絲在氧化的過程中燃燒的實驗,教師在實驗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問:為什么要在瓶內裝上少量的水或者瓶底鋪上薄沙呢?鐵絲的末端為什么要系上火柴桿?燃燒后生成的黑固體又是什么呢?等等類似的問題,鍛煉學生敢于提問的能力,提問就是一個思維創新的過程,讓學生們討論,然后得出結論,則更加深入的鞏固和加深所學的知識,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科學方法,所以創新思維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化學知識和素養,形成科學方法。
四、培養創新思維,形成科學方法
科學思維能力是學生各種能力的核心,而培養學生能力也是老師最重要的任務,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把創新思維貫穿全程,通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可以形成科學方法。例如教學白色污染時,通過生活中的污染嚴重的現象,讓學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防止污染,作為中學生哪些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哪些做不到但是可以向其他人宣傳的,讓學生對環境保護盡自己的力量;學習酸的通性、pH時,讓學生完成家庭小實驗:用 pH試紙測定肥皂水、食醋、礦泉水、洗發劑等液體的pH值,判斷各種液體的酸堿性。再如,根據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學知識進行非法活動,教給學生打假識假的經驗和常識,如用燒堿催發海蟄、蹄筋;為節約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條、油餅等事實,使學生親身體驗到生活離不開化學,化學源于生活。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將知識與生活相聯系,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及創新思維能力。
結語:初中化學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同時是培養學生科學方法的重要素材,教師在化學的教學中,用運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讓學生們用科學的方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參考文獻:
[1]丁希明.淺談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J].數理化學習,2014(11):34.
[2]孟慶梅.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J].新課程(中學),2014(10):89.
[3]李善健.芻議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J].數理化學習,2014(0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