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明
【摘 要】相對于小學的其他學科,數學是一門比價抽象和枯燥的學科,學生學起來普遍會感覺沉重、困惑。如何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歡樂的學習氛圍,促進以生為本教學目標的實現成為了需要我們一線教師重點探討的一個問題。本文的研究旨在提高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的有效性,以自身多年來的教學實踐經驗和所掌握的理論知識為基礎,從多方面著手,給出了幾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希望能夠對一線教師教學實踐工作的展開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方法 有效實踐 案例闡述
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多年,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工作也有了新的變化,整體的教學效果一定程度提升的同時,也面臨著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動手實踐能力不強、學習效果不理想等困惑,而新課程標準又要求教師能夠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個方面來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工作,希望一線教師能夠培養出更多專業知識豐富、數學素養和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新少年。因此,急需一線教師研究出更多更有效的數學教學方法并將其落到實處。
一、巧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法是現階段一線教師比較青睞的教學方法之一,通過特定情境的創設,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去學習和感受,再加上多媒體等現代化信息設備的輔助,能夠充分地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感覺等多重感官,能夠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集中精力地學習和探索某一知識和內容,對于學生整體學習效果的提升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需要科學、合理、巧妙的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充分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從而達到更理想的教學效果。但是在此過程中,需要教師注意以下幾個基本點:第一,情境的創設一定要與教學內容有效連接,也就是說情境是為了教學內容而創設的,而不是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第二,情境一定要多樣化和多元化,能夠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和學生實際學習階段和狀態的不同給學生創設不同的情境,給學生不同的學習體驗,幫助學生取得更理想的學習效果;第三,利用情境教學法之后一定要注意學生的表現和反饋,從中發現不足和問題,為下一次情境的創設提供幫助。
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這一內容時,我就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商場購物的生活情境,以教室為商場,以課桌為貨架,以學生的各種物品為商品,讓學生分別扮演收銀員和消費者的角色,通過購物,學生很容易地認識了人民幣。
二、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數學學習的最終目標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所學習和掌握的數學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也就是說學習數學的目的是應用數學,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一定要給學生提供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研究、實踐來更深入地掌握某一數學知識點,并能夠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發現教師沒有想到的問題,通過問題的自我解決達到更理想的學習效果。而這就需要教師做到以下兩點:一方面,轉變自己的角色,將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自己則以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另一方面給學生營造看似寬松自在,實則心中有數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實現有效的動手實踐,而不是只有歡樂氛圍沒有實質內容。
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這一內容時,我在帶領學生學習了基本的概念知識之后,就讓學生在紙上畫角,在動手畫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確組成角的關鍵要素,之后讓學生拿兩支筆通過移動來看一看不同的角有什么不同,實現知識拓展,讓學生對銳角、直角、鈍角、平角等角的分類有初步的認識,為其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三、巧妙提問,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具有數學思維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而數學思維的培養離不開問題的探索和研究,因此,在實踐教學中,就需要教師能夠巧妙地提問學生,給學生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得學生形成特定的數學思維,為今后的學習奠定更好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內容時,在給學生畫出了一個不規則的五邊形之后,就給學生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黑板上的多邊形可以分解成你認識的幾何圖形嗎?怎么劃分最簡單?能不能通過增加幾個幾何圖形來使它變得更規則呢?在探索這幾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增添、分割等問題有了初步的認識,并得到了實踐應用。
總的來說,小學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重點學科之一,我們一線數學教師需要認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和重任,需要仔細研讀新課程標準的新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興趣愛好和實際需求,研究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小學數學教學事業的不斷進步貢獻自己的一己之力。本文所提出的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巧妙提問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三個方法是本人認為比較實用、有效的方法,當然,不夠具體和完善,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本人還會繼續探索,繼續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張小敏.信息技術支持的小學數學教學創新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08):115-119.
[2]汪勝奎.探究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3):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