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青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的不斷深入,我國的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有效地提升。分層教學模式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模式,與初中數學教學的完美融合,為初中數學課程的高效率開展提供了挈機。同時也充分發揮出學生主導地位的作用,有效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關鍵詞】分層教學 初中數學 提問 技巧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而現行的教學方式為傳統的“平行分班”,由于學生基礎知識狀況、興趣愛好、智力水平、潛在能力、學習動機、學習方法等存在差異,接受教學信息的情況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個班級里人數較多,如果按中等學生的水平授課,長期下來必然形成一部分學生“吃不飽”,一部分學生“吃不了”,優生學習沒動力,冒不了尖,后進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給其它學科的學習帶來困難,不能實現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學生的個體差異,考慮各層次學生的水平,實施分層教學。分層教學是在學生分層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進行分層備課、分層授課、分層訓練和分類指導,做到課堂教學有的放矢,區別對待,最大限度的調動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尊重和開發。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據學生的智力、基礎和學習態度等,將學生大致分成三個層次:(A)基礎、智力較差,接受能力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欠佳;(B)基礎和智力一般,學習比較自覺,有一定的上進心,成績中等左右;(C)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學習方法正確,成績優秀。對學生的分層應由老師掌握,不宜對學生公開,防止優生自滿、差生自卑,盡量保護低層次學生的自尊心。對學生的分層是動態的,要隨時注意學生層次的變化,鼓勵低層次的學生向高層次發展。
分層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最難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師最富創造性的部分。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教師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個學生達到盡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采用:低起點,緩坡度,多層次立體化的彈性教學。為了能鼓勵全體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充滿生機,教師應將有思維難度的問題讓A層的學生回答,簡單的問題優待C層的學生,適中的問題回答的機會讓給B層學生,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均等參與課堂活動,便于激活課堂。學生回答問題有困難時,教師再給他們以適當的引導。對B、C層的學生要深入了解他們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幫助他們解答疑難問題,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精神,讓他們始終保持強烈的求知欲。對于A層的學生在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思考探索,領悟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并歸納出一般的規律與結論,再引導學生變更問題幫助學生進行變式探求。對A層學生以“放”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師的導,貴在指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因此教師要在提問時,針對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精心設計編排課堂練習,或重組教科書中的練習,或重新選編不同層次的練習,在選編三個不同層次的問題時,必須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勵個體發展的原則。通俗點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頂”。在保證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提問技巧分三個層次。以便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進而向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
課堂提問分層次,對于不同類型的問題,采用不同的提問順序。
(1)較簡單的問題鼓勵A組學生大膽提問,啟發他們勇敢回答問題,課堂上盡量讓他們多思考、多練習,復述性問題由B層回答,學習檢查性問題由C層回答。
(2)闡述性問題B層回答,分析性問題由C層回答,比較性問題由A層回答。
(3)示范性問題(提供方法,示范思路)由C層完成,總結性、概括性問題由B層完成。
對表現出色的客觀地給予充分肯定和表揚,然后根據本節的主要內容和討論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精講或點撥,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把握教學的重點內容。
如學習“菱形的特征”的教學中,各小組學生合作完成一個剪紙實驗,由 C組同學直接回答由感官認識發現四條邊都相等的性質,對B組和A組學生針對角、對角線的性質問題進一步提問并展開討論,最終由B組和A組學生提出猜想并進行證明。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有的放矢地進行巡視,指導A組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點撥B組學生發揮潛能,往A組靠擾;幫助C組學生達到基本要求。
在課堂提問時,由于教學提問本身的層次性應符合由低級到高級,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漸進的認識規律。所以針對學生的水平與能力的差異向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提問也應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符合教學的可接受性原理。要求教師的課堂提問要從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理解水平的差異進行設疑,讓大家都在最近發展區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對學困生盡可能提出較基本、較淺顯、較容易的問題;對中等生則提出適當思考即可回答、通過對比即可判斷的問題;對優秀生可提出較難或較深的問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在不同的水平上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思、有所答、有所得。
在對分層教學的分層提問中,學生的心理個性得到良性發展,學習積極性普遍提高。分層提問針對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得其所,學生學習的興趣被激發了,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程度差的學生,因為學習目標定得較低,學習過程中又能得到老師更多的幫助,從而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和戰勝困難的勇氣。程度好的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增強了,對學習的要求也提高了,課堂上也“吃得飽”了。分層教學充分利用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內在的需求,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同時也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同時由于分層的不固定,學生分層可上可下,又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性,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和強烈的競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