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地理是一門闡述人類生活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學好地理知識能讓學生解決更多實際生活問題,還能豐富學生的閱歷,初中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內容都是與環境有直接聯系的,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更要注重環保教育,地理教育包括世界自然資源中土地、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的環保作用和利用現狀,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等。作為地理教師應利用這一學科優勢融環境道德教育于教學過程,使地理這一學科成為“環?!苯逃闹髑?。文章主要針對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環保教育進行略談,同時提出了幾點滲透環保教育的方法供教育人士參考。
【關鍵詞】初中地理 滲透 環保教育 策略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是當今時代的教育所需,然而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以及自然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教師在講課的同時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真正了解到地理知識的重要性,理應擔負起向學生傳遞環境保護意識的重任。同時,初中也是地理教學趨于系統化的過渡階段,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該把握時機,重視在該階段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滲透環保教育,促進學生環保意識的提高,這樣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地理知識體系,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質量。
一、改變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程
環境教育一直是我們所要掌握的重點也是最基礎的內容,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向學生貫徹滲透環保教育的真正意義,還要改變傳統教育方法,將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應用到課堂上,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例如:講到“水資源”時,可以讓學生事先調查家庭用水情況及費用,并提出相應的節水措施;也可以讓學生到附近的工廠調查水體的污染情況。又如在講到“土地資源”時,同樣可以讓學生先去調查本地的土地利用情況,找找是否存在一些利用不合理的地方。這樣既有助于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又有利于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通過探究法滲透環境教育
探究法是要讓學生從不同的環節入手,將生活中的以及其他方面的有關于環境問題應用到課堂上。具體地說它是指教學過程是在地理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討問題的機會,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多樣的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活動。地理探究式課堂教學特別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力圖通過自我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其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當然,探究式學習方式在地理環境教育中是有其特定的對象內容的,通過師生共同努力能夠解決或部分解決的問題,才適合于探究式學習。例如,在學習“巴西熱帶雨林的危機”這部分內容時,通過探究討論有關環境保護問題,深化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在上課時,我讓學生就“亞馬孫流域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問題”“熱帶雨林的開發和保護不力所引發的全球性環境問題”進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鉆研教材,進行課堂滲透
地理教學所涉及的問題和內容具有多樣化,這樣才能擴大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從不同的環節入手,加大監督力度 ,以及從實際生活中或者教材內容中挖掘等多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吃透教材,在講授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的同時,都要充分地闡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例如:在講授黃河時,要說明黃河及流域概況的知識,同時指出,黃河所流經的黃土高原地貌在歷史上原是一片“草豐林茂,沃野千里的綠洲”,但由于常年的開墾,毀草棄牧,毀林種糧,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和生態失調、導致泥沙淤積下游,生態環境惡化,由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變成了中國的憂患。同時還應著重介紹,解放以來黃河兩岸的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治理改造黃河,化害為利,趨利避害,使晉陜等沿河省區出現了田園似錦、棉麥豐收的喜人景象,生態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樣既體現了愛國主義教育,又進行了具體生動的環保教育,寓環境保護教育于地理課的教學之中。
四、滲透環保意識,激發環境危機感
教師在課堂上除了要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之外,還應設法讓學生充分了解環境狀況,認識環境問題。首先,我們要激發學生的環境危機意識,初步樹立環保方面的意識。其次,要讓學生體驗到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給人類生存帶來的危害,讓學生建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責任感。最后,可以讓學生互相交流自己對環境問題的所見所聞,向其他同學描述自己周圍的真實現象,特別是這其中的哪些現象特別嚴重,甚至對自己的生活已經造成了消極的影響,使學生產生急切想要改善環境質量的愿望,此時教師再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培養則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想要實現上述課堂教學目的,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讓死板的教材文字內容變成可以聽、可以看的影像或教學錄像。如為了讓學生了解破壞生態環境會引發一系列災難時,教師可以播放泥石流、滑坡等現象的模擬視頻,并讓學生明白這都是由于人類大量砍伐森林、破壞植被而使水土保持能力下降導致的,以此給學生以視覺沖擊,使學生產生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讓學生自然地產生保護自身賴以生存的家園的意識。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方式還有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不能運用單一的模式為學生講解知識,要學會拋磚引玉,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新鮮事物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愿意學習地理知識,不斷增強環境教育的實效性,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明確環境保護應從我做起。所以,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加大執行力度,提高學習方法和效率,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探究。
參考文獻
[1]葉清香.加強中學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J].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5(11):125-126.
[2]閻守軒.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環保意識[J].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6(03):551-552.
[3]王晶.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加強環境教育的理論和實踐[J].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6(13):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