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
摘 要:“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話題使得人們的視野再次投向了教育公平,在國家經濟迅速發展的階段,社會底層的“寒門子弟”卻離一流學府越來越遠了,社會個體命運轉型陷入了僵化,社會的不公平也是教育的不公平。本文運用布爾迪厄文化再生產理論,探析“慣習”、“資本”、“符號權力”對教育公平問題的影響,認為“寒門再難出貴子”是觀念、資本、階層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并提出相應的促進教育公平的建議。
關鍵詞:文化再生產 社會分層 教育公平 文化資本
1.研究背景
2011 年,南方周末刊發了一篇《窮孩子沒有春天?——寒門子弟為何離一線高校越來越遠》的文章,文章提到“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并且這種趨勢正在被加劇和固化。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劉云杉統計1978-2005年近 30 年間北大學生的家庭出身發現,1978-1998 年,來自農村的北大學子比例約占三成,上世紀 90 年代中期開始下滑,2000 年至今,考上北大的農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并且,農村子弟比例下滑的速度遠大于全國農村人口減少的速度,這表明,農村人口的減少并非名校農家子弟比例下滑的主要原因。關于寒門子弟可能遠離名牌大學、社會分層阻礙“窮二代”向上流動的討論,引發了人們對于教育公平問題的關注。
2.布爾迪厄文化再生產理論
文化再生產是布爾迪厄社會理論中的核心觀念,關注的最核心問題是分層的社會等級和統治系統如何在代際之間進行維持與再生產而沒有受到強有力的抵抗。①
文化再生產理論中包含的核心概念有“慣習”、“場域”、“資本”、“符號權力”等。慣習就是人們在社會中養成的一種行為習慣和性情傾向系統。布爾迪厄認為人們的“慣習”是建立在特定的資本基礎上的,資本總是意味著一種生產利潤的潛在能力,在教育活動中傳遞的文化資本決定了個人接受教育的效果與他所擁有的資本(我們可以理解為個人的家庭背景)有關。“場域”是人進行活動形成的網絡體系,“符號權力”表現在對社會秩序的支配,通過運用一種“符號暴力”(看不見的暴力)來使社會成員接受支配與被支配的社會秩序。
3.運用文化再生產理論分析為何“寒門再難出貴子”
3.1“慣習”導致的教育不公平
教育活動中,“慣習”往往影響著個人對教育的看法與選擇,導致教育的不公平。主要有兩方面:①教育起點的不公平。雖然國家以法律形式規定了教育的起點公平,但是由于社會分層的存在,低收入階層的“慣習”可能會影響下一代對接受教育的看法。很多寒門子弟會主動放棄上學的機會而提前進入社會工作,或者被迫放棄接受教育的機會(家庭貧困無力承擔教育費用或父母認為讀書無用);②教育過程的不公平。即便同樣接受了教育,但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在就讀學校類型、學習動因、專業選擇等方面是有差異的。
3.2“資本”導致的教育不公平
首先,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優勢階層家庭有能力支付高額學費讓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這是經濟資本對教育公平最為直接的影響。其次,家庭成員的文化資本影響著下一代子女最初文化資本的積累,明顯“寒門子弟”在文化資本場域中處于劣勢。最后,接受同等教育的學生在面臨就業時,他們所擁有的社會資本起著重要的作用。社會資本憑借其“內在不平等性”影響著教育公平。
3.3“符號暴力”導致教育不公平
布爾迪厄提出“符號暴力”的概念,認為教育是通過文化生產與再生產來完成社會的再生產,所有的教育行動都具有符號暴力的意味,教育系統是當代社會中控制社會階層的主要機構。教育是優勢社會階層人們發揮“符號權力”的場域,學校為文化資本的積累提供的基本機構。簡而言之,在社會分層的現實情況下,教育更多的是階層利用“符號暴力”來維持現有階層地位的工具,而不是讓階層間流動的強效劑。
4.基于文化再生產理論對促進教育公平的思考
4.1發揮教育導向功能,改變觀念
“慣習”在社會的發展變化中也會逐漸發生變化,這種變化需要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發生。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教育的價值導向功能,傳播灌輸給學生正確的觀念,讓“寒門子弟”認識到教育促進社會階層合理流動,不合理的社會分層將會逐漸減少。
4.2不斷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政府和相關部門不斷優化教育資源分配,對弱勢地區投入保障性資金,縮小教育資源區域間的分配差異。在高等教育方面,改革高校選拔制度,對經濟落后地區的學生給予政策傾斜,減少他們因經濟資本、社會資本的不足導致的教育不公平,為經濟困難家庭的子女提供經濟扶持,避免他們因經濟原因失去上學的機會。
4.3調整教育結構為促進教育公平提供實施載體
依據文化再生產理論,學校教育是一個通過“符號權力”的統治使不平等合法化并以“遺傳”的方式再生產不平等的系統。要改變不平等狀況,也須從學校本身入手,通過自身結構調整來打破再生產不平等的壁壘,為教育公平提供實施載體。以我國高等教育為例,針對學校培養的人才不符合就業市場的需要的尷尬局面,需要不斷完善我國高校的分層分類體系,把專業設置與社會實際需要、學生的就業等情況納入地方院校的考核細則中,明確各類型高等教育的任務,使多種形式的高等教育能各安其位、各盡其職,真正發揮高等教育在培養不同類型人才和滿足社會需要的功能。
注釋:
① 王春穎.布爾迪厄文化再生產理論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8(4):5.
參考文獻:
[1] 董澤芳,張國強.社會公平與教育機會均等[J].教育與經濟,2007(2):17.
[2] 彭擁軍,董澤芳.促進合理社會分層流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5):7.
[3] 徐瑞.布爾迪厄文化資本理論視閥中的教育公平研究[J].科技探索,2014(5):10-12.
[4] 劉禹含,金保華.基于布爾迪厄文化資本理論的教育公平問題探析[J].高教學刊,2015(8):9-11.
[5] 魏桂娟.高等教育的不平等與社會階層再生產[J].改革與開放,2016(2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