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麗
【摘 要】以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評價標準為主線,遵循產教融合、開放辦學的原則,系統總結出高職院校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提出知識體系多元化、能力結構多元化、素質結構多元化、教育模式多元化的新舉措,從而重構人才培養與服務地方經濟產業發展對接融合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關鍵詞】產教融合;多元化;創新創業人才;人才培養模式
一、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現狀
(一)創新創業意識薄弱
雖然在黨和國家政府的大力倡導下,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高職教育中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得到廣泛重視,但可以明顯感覺到在學校領導、教師以及學生三個層面上對待創新創業教育的態度冷熱不均。一方面學校領導和相關教育工作者有很高的熱情,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師和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反應比較冷淡。主要原因是高職教師和學生苦于難以找到創新創業的切入點,加上部分初期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不理想,使得目前創新創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項“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口號工程”,學生只是在“被”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意識和熱情沒有被喚醒。
(二)創新創業層次較低
筆者發現,周邊的很多高職院校的創新形式比較單一,創業領域比較狹窄。很多項目僅僅是停留在簡單的商業活動,技術含量較低,沒有緊密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長。這類創新或創業項目很容易被復制,導致惡性競爭,既浪費學校和社會的資源,也遠沒有達到培養和鍛煉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目的。
(三)導師隊伍建設落后
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能否取得成功,導師隊伍的建設是關鍵。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都存在創新創業教育導師隊伍結構不合理、素質參差不齊的問題。部分導師不是具有實踐能力的專業課教師,或對企業運作不甚了解,創新創業項目缺乏可操作性;一些導師對創新創業的認識膚淺,目的只是為了盈利,創新創業項目缺乏可持續性。
二、從產教融合視角分析,高職創業教育尚未形成融入產學合作的人才培養機制
(一)職創業教育各主體要素發揮作用不足
目前高職創業教育主要以學校實施為主,主要教育實踐活動還沒有走出校園,尚未形成政府、行業、企業和高校多主體協調推進的機制。政府層面雖然已經出臺了一些推進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政策,但是與社會、行業和企業相關的創業優惠政策難以真正落到實處,缺乏法律保障體系,也缺少創業資金支持。行業、企業本是職業教育最大的受益者,也應是辦學主體之一,但對推進大學生創業教育關注度低,在校企合作中難以提供學生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尚未建立創業教育培訓和創業教育實踐支撐和服務。
(二)高職院校實施創業教育定位不夠準確
創業教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教育的“第三本護照”,和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第三部分高職院校對創業教育認識存在偏差,沒有將創業教育定位為適應經濟社會和國家發展戰略需要。調查顯示,大多數高職院校把學校創業教育和創業混為一談,只是簡單地向學生傳授創業知識和創業技能,未能形成重視創業實踐體驗的、完整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三、從產教融合特征分析,確立高職創業教育 機制多主體自組織協同共享的構建原則
產教融合是教育制度,同時它也是經濟制度、產業制度的組成部分。它將構建政府、學校和社會三方新型關系,促進形成政府宏觀管理、學校自主辦學、社會廣泛參與的新格局,支持社會、行業、企業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舉辦職業教育,從而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充滿生機活力的高職教育辦學體制,具備政府、行業、企業和高職院校等多方主體協同融合,推進校企一體化育人的特征。
四、產教融合推進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策略
(一)以構建創業教育為課程層級
創業教育實踐教學只有根植于專業教育的實踐,在專業實踐中映射創業教育,才能真正實現兩種教育在實踐環節的結合。在構建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以高職第二課堂為主的沒有系統性的實踐教學模式,以產教融合、校企結合為依托,從行業、專業、地域特點出發,以培養具有扎實創業知識、較強創業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精神的創新型技能人才為目標,將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及產品設計開發緊密結合,將教學過程與項目實施過程融于一體,將學生的專業實踐和創業實踐融合,構建“一線三平臺”校企協同的創業教育實踐模式,即以崗位職業能力為主線,以校內實訓、校企共建校內產學合作和校外實踐為三個平臺,為學生優質就業、成功創業鋪平道路。
(二)以實踐為主為學生提供創業環境
產教結合下,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資源得以拓展,然而這些資源發揮作用的根本,是學生對創業環境的熟悉和利用。因此,學校有必要以實踐教學為主,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創業環境。例如:學校金融專業的學生可以發給其他學生相應的“代幣”,用來購買其他專業的課程或延長圖書館借書時間等,請金融專業的學生自主組建經營這些“代幣”的金融機構,通過實際的操作和運營,使“代幣”增值或擴大“代幣”的購買范圍等。在實際經營的過程中,學生自然會將金融業的各種崗位知識和職業能力應用到模擬創業的過程中,在學生遭遇困難、失敗的時候求助于教師或進行自主分析,這也是學生獲得創業經驗和創業能力的過程。
(三)以產業發展為依托進行創業實踐教育
產教融合視閾下的創業教育之“一線三平臺”的教育模式,其真正的實現過程以產業發展為依托。以金融專業的創業教育為例,首先,學校可以請金融業的經理進入學校,為學生的創新構想提供指導;其次,將合作企業中的某一項目交給學生進行實踐,由金融企業主管做指導,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承擔項目風險并進行利潤分配。以產業發展為依托的創業實踐教育能夠使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更加完整、教育效果更好。
五、結論
大學生創業教育以當下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形勢和大學生就業現狀為基礎發展起來,而產教融合則是以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需要誕生的一種系統性的、以實踐為主的教育機制,此教育機制的運用能夠使高職創業教育真正為學生提供就業方面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季躍東.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創業教育機制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5(1).
[2]邰新民.階段遞進式產教融合:高職院校創業教育路徑的探索與實踐[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