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摘 要:物理學科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搞好初中物理教學,必須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結合初中物理教學實踐,探索幾種生活化初中物理教學的開展策略,旨在拋磚引玉,進一步促進物理教學方法和模式的創新。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認知
作為一門自然學科,物理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梢哉f,生活中的一切都與物理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新課程改革為我們提出物理教學要走向生活、走向社會的教育理念。這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物理教學與學生之間需要用生活經驗來聯系,物理教師必須從密切教學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的關系入
手,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物理問題,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物理,用物理眼光看待周圍的
生活。
一、生活化物理教學的必要性及重要意義
早在19世紀我國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即
教育”的思想觀點,其核心思想就是教、學、做一體化。生活和教育在本質上是相互依存的,生活中既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同時也是知識應用和實踐的重要渠道。只有一邊學習一邊應用,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尤其針對物理這樣一門自然學科,只有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從生活現象中發現物理問題,揭示物理規律,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物理學習體驗,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物理知識的奧秘。生活化物理教學是物理課程的本質體現,同時也是《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的明確要求。根據心理學研究結論,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情境緊密聯系能夠提高學生接納和理解知識的程度。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只有精心挖掘生活現象中的物理知識,努力創建教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將教材里的知識有效轉化為生活中的問題,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欲望,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建構對于物理知識的理解和內化吸收。
二、生活化物理教學的開展
相對于“填鴨式”教學,生活化物理教學更有魅力,課堂上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結合生活實例探究物理知識
物理學中的很多發明創造都是起源于生活所需,通過改造實際事物解決生活困難,促進人類和社會發展,是物理學的實踐價值所在。物理教學中不應只關注教材知識的傳授,只有真正深入生活中,將一些客觀存在和現實問題引入教學,才能讓學生在實際生活經驗和認知的基礎上去學習和探究物理知識。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采取用生活實例導入新課的方法來實現。富有啟發性、趣味性的課堂導入,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以生活實例導入課堂,是有效導入的一種。例如,我們在講解相互作用時,可以以這樣的例子引入課堂,讓學生結合生活現象來探究物理知識。如旅行時用到的旅行箱,由于裝有輪子可以通過輪子的滾動減小與地面的摩擦力,從而在拖動箱子時更省力。此外,還可以從生活實例中歸納物理規律,讓學生結合不同的生活現象發現其中的共同特點,在總結和分析中歸納物理規律。
(二)靈活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在現今的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的物理學習只局限在教材中,往往存在理論與實際脫節的情況,學生很少思考教材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更沒有機會真正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初中物理作為一門基礎的自然學科,主要研究物質的基礎結構、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尋找物理學習內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原型,進一步學會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物理規律解釋生活問題,將學到的物理知識運用于生活之中,實現理論與實際的緊密結合,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物理的樂趣,進一步增強學習物理的熱情和信心。例如為什么人可以聞到花香,可以看到朝霞和晚霞,這些現象都可以運用物理知識進行闡釋。
(三)積極開展物理實踐活動
陶行知提出的知行合一教學理論就是要實現教、學、做的統一,其中核心在于做。在初中物理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物理知識,并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還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生活實踐,通過動手操作實現手腦結合,真正建立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走出死讀書、讀死書的局面,將物理知識以一種更加生動、鮮活的形式呈現出來。物理實驗是物理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也是當前學校教育中最具可行性的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將實驗進行改造,使之更易操作,更貼近生活。一方面指導學生從生活中搜集實驗器材,將各種生活用品搬到物理實驗和物理課堂中,讓學生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獲得直接的學習經驗;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步驟和實驗過程,通過取材于生活,自己動手動腦,切身感受物理實驗和物理知識。
總之,作為一門與生活密切聯系的學科,初中物理應該立足于生活,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物理問題,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運用生活化的教學理念指導教學,搭建起物理學科和學生生活之間的橋梁,讓物理教學更加鮮活、生動,更加真實、有趣,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于淼.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的現狀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6.
[2]顧丹萍.新課程標準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