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勤
摘要:良好的歷史核心學科素養對初中歷史教學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師的教學活動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關鍵詞:歷史素養;歷史教學;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9129(2018)15-0188-01
Abstract: good historical core discipline accomplishment has a great promotion effect on the history teach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activit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discipline accomplishment.
Keywords: historical literacy; History teach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新課程改革催生出了新的教學理念,新理念為教師提供了新的指導方向。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了解歷史知識,打下較好的歷史基礎,同時也能具備一定的思維邏輯能力和歷史素養,繼而發揮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作用來促進歷史學科教學,成為很多初中歷史教師思考的問題。學科素養是學習者在學習該學科所具備的專業素質,細化到初中歷史學科當中,歷史學家與許多歷史教師經過探索研究又總結出了八大核心素養,即時序意識、史料運用、證據意識、歷史理解、史論結合、歷史想象、多元史觀以及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的這些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對于教師引導學生達到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對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促進自身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怎么將歷史素養具體化?中學生擁有良好的歷史核心素養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 對歷史學科有濃厚的學習興趣
歷史素養高的學生對歷史學科會具有濃厚的興趣,強烈的好奇心催促著學生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樂于探究與嘗試,并且不滿足于課內知識,能夠自覺地查閱課外資料從而促進歷史學科的學習進步。教師非常愿意在教學過程中見到的是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的狀態,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會使教師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課程改革以來,新觀念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初中歷史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也算是達到了這個目的。
2 具有較強的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在學習能力中占據核心地位,它體現在概括、綜合、比較、分析、系統化等一系列的過程,人們遇到問題時大腦總是會自發地進行思考,這實際上就是思維。體現在歷史學科中,擁有良好歷史核心素養的學生能具備較好的歷史思維能力,在學習、研究歷史問題發揮著作用。以思維的發散為例,學生可以以任意一個歷史事件為圓心延伸得到不同的反饋,遨游在歷史學海中。在學習中國的近代化相關內容時,日本在19世紀末通過改革國力強盛,順利擺脫民族危機,學生可以以此為圓心,發散思考明治維新、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師夷長技以制夷、救國運動、改革創新等內容。歷史學科的思維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教材內容,提高做題考試應變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則教師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實現高效教學,心有余力更足,增加課堂內容的容量。
3 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
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有利于學生利用歷史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促進其他相關學科的學習。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積極開展歷史綜合實踐活動,發動學生編寫歷史手抄報、開展歷史演講、編演歷史劇等,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幫助學生感知積累歷史知識,培養理解運用能力,教會學生從活動中摸索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才。
4 具有良好的歷史鑒賞能力
擁有較好的歷史素養的學生,在掌握一定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對歷史有一定的鑒賞辨別能力,能夠理解歷史的發展、作用、價值,能夠獨立判斷認識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能夠發現和欣賞歷史的美,并同時輻射到其他學科。例如在中國近代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前期的教學,可以引導學生辨證認識到,雖然列強入侵帶給近代中國巨大災難,但中國的大門也因此被迫打開,中國開始走向近代化,同時,“落后就要挨打”,引導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增強自身本領,長大以后為祖國的建設做貢獻。
5 良好的歷史素養促進課堂教學
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表現在歷史學科教學的方方面面,良好的歷史素養能夠使學生更好的接受教學內容,并輻射到其他學科的學習,達到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目的。以有關中國科舉制的相關內容的課堂教學為例,教師在投影儀上向學生展示唐朝前期進士分布圖以及唐朝后期進士分布圖,通過地圖,學生可以發現唐代前期進士分布主要集中在北方黃河流域,唐代后期南方進士數量增加明顯,南北方的進士數量大體一致。基于學生已學習的內容并由此引發的聯想疑惑,教師引導學生聯想到不同歷史時期差異明顯的社會經濟狀況,做出合理的推理和論證,這一過程既體現了史料實證,又體現了歷史解釋。最后,在分析總結中,教師可以重點強調,人們對時間的感知需借助空間的變化這一觀點,以此說明歷史時空要素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對歷史的感悟,鼓勵學生更多地感受其中的人文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促進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總結:總而言之,初中歷史教師要充分做到,以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歷史學科素養,制定出適應自身能力水平和學生學情的課程體系,通過多種手段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發揮歷史學科素養對初中歷史教學最大限度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祝曙光,《中學生歷史素養的基本內涵和構成窺探》[J],學術期刊《中國西部科技》,2014年11期
[2]孟慶亮,《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J],學術期刊《南北橋》,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