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數學屬于應用學科,其充斥于我們生活中,因此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只關注學習成績的高低,而卻忽視了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這與新課改所提出的教學目標相違背。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對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從而實際情況出發,來制定一套系統、完善的培養策略,從而為小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9129(2018)15-0221-01
Abstract:In daily life, mathematics belongs to the applied discipline, which is full of our lives.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activities in primary school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 primary school, most teachers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level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but neglec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oblem-solving ability, 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teaching goal proposed by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refore, as a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mathematics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hen proceed to develop a systematic and perfect training strategy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work and life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mathematics problem;ability to solve;training strategy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而且還可以為小學日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從培養學生善于提出問題的習慣、構建數學直觀模型、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三個方面,探討對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策略。
1 培養學生善于提出問題的習慣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幫助小學生養成善于提出問題的習慣,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盡量為小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和鼓勵他們進行提問,對于表現積極的學生教師要給予適當的建立,以更好的激發小學生提問題的熱情和積極性,達到培養小學生善于提出問題的目的。例如,在進行"加減乘除法的四則運算"一節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如下教學情境:已知一個籃球20元,一個排球15元,一個乒乓球3元,那么請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已經條件來自己擬定與之相關的數學問題,并最終給予解答。此時大家非常踴躍的去思考,然后有的同學說:"買1個籃球和5個乒乓球需要花費多少錢?""買1個籃球、買2個排球和3個乒乓球需要花費多少錢?"上述問題提出之后,教師要引導和鼓勵小學生對其進行解答,在該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如果學生的解答出現偏差,要給予及時糾正,對于膽怯的學生,教師也要給予適當的鼓勵,從而更好地激發小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隨后教師要對小學生的解題過程和結果進行系統性的評價,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加深小學生對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相關知識的了解和掌握,而且還可以更好地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數學問題的解決能力。
2 構建數學直觀模型
小學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并且最終又要回歸到生活之中,從而使小學數學知識不僅具備了大量的生活元素,而且還具有以現實背景為核心的應用性特征。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引導和鼓勵小學生對生活實際問題中所含有的數學成分進行分析,并將生活實際問題轉變成數學直觀建模,其不僅可以使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轉化成直觀思維,而且能夠促使小學生在數學問題建模階段,對數學題目有個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認識,從而達到培養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目的。例如,在進行"求平均數"一節內容教學過程中,由于該知識點不僅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內容,而且也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比較經典的內容。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入如下內容:"每天早上6點氣象小組都會對一周氣溫進行測量,測量結果為12℃、10℃、12℃、13℃、10℃、11℃、13℃,試求一周的平均氣溫?"或者"小明家與學校相距1500米,如果小明從家走到學校大概要10分鐘,試求小明上學途中的平均速度。"通過對上述問題的分析后,教師就可以引入"數學平均問題",并得出計算的公式總數÷總份數=平均數,隨后教師還可以借助直觀的數學模型幫來使學生對題中的數量關系進行分析,這樣一來就可以將實際問題演變成數學問題,使數學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
3 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小學生逆向思維的鍛煉和培養,這樣既可以有效培養小學生的邏輯能力和思維能力,而且還可以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將逆向思維引入到小學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從結果對其條件進行層層推理,不僅能夠使問題得到簡化,而且還可以有效提高問題的解決效率,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小剛去銀行取款,剛開始的時候取了比存款的一半多100元,然后又取了剩余一半還多150元,結果銀行卡中只有300元,試求最初銀行卡有存款多少元?如果從題干條件進行解答,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逆向思維對其進行解答,利用題干所提供的條件,逐層倒著分析,最終可以求出答案。
4 反思總結經驗,促進合作交流
解決問題教學模式注重教學過程,以及對學生數學意識的培養,課堂上多采用對話的形式,主要是為了促進師生交流,增加互動,活躍課堂氛圍。教師不能自己講解而不顧學生感受,也不能任由學生無目的、無計劃的自學,科學引導是最佳方式。學生之間的交流同等重要,小組合作模式在當前教學中應用較多,每個學生都有表達觀點、分享思路的機會,在交流中互換思維,掌握多種解題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數學意識。最后,反思總結在解決問題教學模式中也不容忽視。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反思自身不足,從而調整策略,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引導學生反思,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往往能夠加深理解,有新收獲。
5 結語
綜上所述,問題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比較普遍的情況,其既關系到數學的課堂教學效果,也關系到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對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拓展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更好地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參考文獻:
[1] 翁新麗. 如何在小學數學問題解決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J]. 考試周刊, 2018(12):89-89.
[2] 蔣春華. 對培養小學生數學習題解決能力的淺思考[J]. 考試周刊, 2017(58):1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