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玲
摘 要:數學是小學教育的基本必修學科,旨在幫助學生積累基本數學常識,培養其數學思維能力與抽象能力。近幾年來,核心素養引起了國內外眾多學者的關注。核心素養的提出,表明了人們對“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問題的深層次思考。隨著核心素養的提出,小學數學的教學目的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教師不僅應當抓住學生基本知識的培養,更要注重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教學目標
隨著全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如何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改變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把更為先進的數學教學理念融入小學數學日常的教學行為之中,已日益成為數學教育工作者和教學研究人員關注、探討的焦點。《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要使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學自己喜歡的學科才能事半功倍。數學是一門高度抽象嚴謹、富有邏輯的學科,這就造成它很容易給學生心理帶來壓力。許多小學生害怕數學課,認為數學枯燥乏味,尤其是小學四年級數學在教學內容和難度等方面有了顯著的提高,容易使學生對這門學科失去興趣。要讓數學變得更生動形象,那么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改變過去傳授知識的不良方式,引導學生探索知識,在備課時,為學生創設一個富有探索性、趣味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探索性的學習情境里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得到知識,而不是在教師枯燥單調的灌輸中接受知識??傊?,要將數學知識與實踐活動進行聯系,讓學生在實際動手動腦的情況下去學習數學知識,讓學生去動手測量、親自演示,在數學游戲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
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數學是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在實際生活中加強數學的運用,使數學生活化,是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的關鍵。能在實際情境中融入數學知識的,就不要僅灌輸理論;有學生熟悉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題;能動手操作發現學習的,就不停留在教室里,不包辦代替;有模仿再現實際生活中應用的例子,就引進課堂教學,與書本練習題配合使用,總之,“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例如,在“認識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初步學會用測量工具在地面上測定直線和測量較短的距離?!边@條教學大綱的要求下,教師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去測量教室的面積,讓學生對面積有具體的認識。
三、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數是形的抽象,形是數的表現。數形結合能幫助學生生成正確的數學表象,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如,千克與克的認識屬于概念教學,內容相對比較抽象,學生理解有一定困難。在學習千克的時候,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找1千克的環節。通過讓學生一只手掂著1千克重的洗衣粉,另一只手掂一掂袋子里的東西,估一估哪袋東西也重1千克。人對物體質量的直觀感知,除了掂一掂然后估一估之外,很重要的一種方式是根據具體實物的數量來進行簡單推斷。
當然,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并沒有固定模式,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學習內容來綜合選擇最恰當的方法,而不是根據設計好的教案來機械操作。
四、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有句俗語“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給學生再多的知識也沒有一套有效的學習方法更能發揮作用,特別是在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學習方法養成的最佳時期。帶著知識走向學生,只不過是“授人以魚”;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才是“授人以漁”。數學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對學生進行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領路人。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從自己已有的知識出發,經過獨立的思考,從而得出新的數學結論,同時幫助其積極主動地探索數學知識、技能,發展能力,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結構,形成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因此,教學活動是將學生生活數學化過程的活動。當學生把一個蛋糕切成5份分給別人,從而得到分數的概念,并以此來解決一些分數問題時,這實際就是數學化過程。
數學教學本身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己構建數學知識體系的活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動探索知識的“探索者”,由學生自己去吸收、消化、理解、掌握和運用數學知識,學生與課本、教師等資源產生交互作用,形成數學知識、技能和能力,發展情感態度和思維品質。教師則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重在引導學生構建數學知識體系,指導學生有效地構建數學知識體系,促進學生自主建構自己的數學體系。當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演示試驗、操作觀察和合作交流等途徑,推導出面積公式時,學生已經建構了自己新的知識結構,有效地促進了自身的發展。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會犯很多錯誤,比如,錯誤的認識、錯誤的過程、錯誤的結論等。很多老師不是“遇錯即糾”,就是“遇錯即批”,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因為錯誤之中也有可以充分利用的寶貴資源。學生學習數學不僅要學會題的解法,更要懂得解法的來龍去脈。我們要利用“錯誤”這一資源讓學生思考問題,經歷碰壁,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說,教師要把思考的實際過程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經歷思維的碰撞,真正關注學習的過程,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數學思維和方法。
總之,義務教育初級階段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的根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知識的身心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分析、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養成數學思維,在學習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長遠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