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渝佶
【摘 要】高中階段的生物教學是一個包容了初中生物樂趣,展望大學理性思維的一個銜接區域。在教學中不再以初中的感性思維的培養為主,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作為生物教師,在引導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其最重要的還是培養學生的優良品德,激發他們學習的樂趣,讓學生在學習中成長,使學生能順利過渡到成年期。本文力求結合高中生物教學淺談德育教育的滲透。
【關鍵詞】生物教學 德育教育 實例
高中階段的生物教學涉及到了細胞水平、分子水平、生態文明水平等多個緯度,學生又是處于16-18歲這一渴望“被成人”對待的年齡,有時候單單講授知識而言會使他們覺得枯燥無謂,但在傳遞知識的過程中舉例分析他們身邊的事物,反而能細雨潤無聲地有效培養他們樹立遠大理想的情操。以下是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的一些有意義的地方。
一、借雜交育種推進愛國主義情懷
愛國主義情懷是一個不容被忽視的內容,有國才有家,有家才有相對幸福安康的生活。現在的高中學生大都是00后,要在課堂上對他們訴說戰爭的殘忍,他們大都是體會不到的。100年前殘酷的歷史告訴了中國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生物學中推進愛國主義情懷可以借用的地方很多,比如學生在學習必修二《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這一節內容時,就涉及到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介紹:我國人口眾多,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而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災害使近4000萬人受難而餓死,袁隆平在做研究的時候,也正是看到了這一幕,才堅持種了一輩子的水稻。正是這一份責任感、愛國情懷、以及長期的堅持,才能用“超級稻”帶動“第二次綠色革命,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糧食自給自足難的問題。
二、借自然選擇學說培養積極進取精神
積極進取的精神應該是有朝氣、有理想的學生該有的優良品質,現在的學生喜歡玩“抑郁”,玩手機游戲,缺乏了一些陽剛之氣。在必修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的學習中,理論的內容相對文字多點,知識點雖然用問題式教學的方法貫穿在教學中,學生也理解起來也顯得枯燥,不如接地氣的舉例:生物的進化基礎正是因為生物種群中的個體會時刻突變和基因重組,在環境的改變時,只有適合環境生存的個體才會活下來,而不適合的個體被淘汰從而騰出空間給適合的個體繁衍后代,從而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的進化。
對于人類社會也如同,學生此時的讀書學習也是為了積累學習經驗,在社會變化中找準自己的位置,高中階段的學生畢業后也許知識會忘記,但是對于知識學習的能力卻是受益終身的。畢竟大學階段的學習更多的是學會用好自習時間,去進一步探索未知的領域。為了不被社會淘汰,學生就得好好利用自己的時間在做學生的時候好好學習,儲備“適應環境”的能力。
三、借免疫學知識提升衛生意識
必修三的第三章《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是筆者認為在高中生物課程中最接近學生認知程度的課程。本章節從神經——體液——免疫多維度地分析了我們是如何在一個復雜的環境中健康的生活著。眾所周知,我們生活在一個豐富多彩的環境中,各種各樣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圍繞著我們:比如病菌、病毒、過敏源等物質,人體是如何通過自身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免疫活性物質來保護自己不受到感染;即使生病感冒了我們又是如何恢復健康;如何正確看待艾滋病等問題都是值得學生思考與討論的。
在此基礎之上做的德育教育可以細微到為什么每周都要組織班級大掃除?不及時做清潔,環境中的病毒病菌易傳播,導致學生群體型的生病,這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團結能力,還能加強學生的衛生意識。同時由于艾滋病的內容在現在的高考考綱中的Ⅱ級考點,教學中學生除了應該明白HIV侵染的是人體免疫系統從而使免疫系統失靈,艾滋病人死亡也常常是因為其他疾病的理論知識以外,更應該在教學中加強學生對于青春期性懵懂的合理正確的看待。筆者認為在學生學習《通過激素的調節》《免疫調節》的內容時,抓住此時的教學機會,幫助學生正確健康地看待他們覺得羞澀的問題,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改變對性的無知和困惑。
綜上所述,我們力求培養的學生應該是一名有著優良品德且懂得社會情理、有著綜合解決問題能力的人。良好的德育培養,利于他們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前行,也利于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