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華清
【摘 要】恰當地使用多媒體、網絡,以生動逼真、音頻動畫的形象展現客觀抽象的事物,以圖、文、聲并茂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才能較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識字教學,閱讀教學如今都少不了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 識字教學 閱讀教學 寓教于樂 聲色聚會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曾探討:人類獲取信息主要通過哪些途徑?后來,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梢?,恰當地使用多媒體、網絡,以生動逼真、音頻動畫的形象展現客觀抽象的事物,以圖、文、聲并茂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才能較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現在就來談談我從教幾年來對信息技術應用于語文教學的幾點感想。
一、寓教于樂——識字教學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新課標指出:“識字教學要注意兒童心理特點,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比绮捎脗鹘y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漢字的基本筆畫、筆順、偏旁部首和間架結構的教學,就顯得死板單調。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信息技術能為識字教學提供更多的教學可能,為識字教學增添了無限的希望之光。
1.動態演示漢字從古至今的變化
我看過很多名師的課,發現他們都喜歡借助網絡軟件,先運用“實物圖——象形字——現代漢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識字。由圖到字,把抽象的漢字,變得生動有趣,培養了學生識字的興趣,激發了學生識字的愿望。如認識“象”字時,設計富有動感、生動有趣的畫面教學,有利于加深學生的記憶,并且激起學生去探索漢字王國的欲望。
2.放大筆畫復雜的字
薛法根老師曾說,把一個字無限放大,可以上學生更加清晰的辨認字形,關注到一些關鍵筆畫。我在教學“魁”、“鑿”字時這一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班上無一人出錯。
3.演示生字筆順
正確的筆順能幫助學生寫出美觀的字形,能提高學生寫字的速度,這也是考試的必考題。所以,筆順教學在低年級階段顯得尤其重要,只有在低年級打好基礎到高年級才能得心應手。在蘇教版語文的配套電子光盤中,有一些難寫或易錯字的筆畫動畫,把起筆、行筆、收筆等過程直接展現在學生眼前,小學生一個個全神貫注跟著書空,真是讓老師放心不少??梢?,多媒體課件本身對學生而言就具有無限的吸引力,更加容易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比起老師在講臺上口干舌燥要有效果的多。
4.相近字比較
漢字中有很多形近字,字形相似,但字義卻不同。很多學生容易混淆、錯用。如“燥”“躁”,讀音相同,怎么區分這兩個字?首先我在大屏幕上出示這兩個字,偏旁用紅色標識。接著出示圖片:一張是一個小孩子氣憤跺腳的圖片,一張是河床因干燥開裂的圖片。讓學生判斷,暴躁的“躁”和干燥的“燥”,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幾乎一下子就能分辨出來。最后,在出示幾個句子,讓學生結合語境來正確運用。
二、聲色聚會——閱讀教學
1.利用音樂,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
音樂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可以提高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它對人的智力開發,培養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有著重要作用。如今,把音樂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將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音樂素材的選擇要聯系課文內容實際,與文本相接,與情感貫通。在教學《二泉映月》這篇課文時,要學生通過學習,感受二泉的美麗景色,感悟阿炳自強不息的頑強精神。由于阿炳生活的年代和經歷與今天小學生生活的環境相差甚遠。此時,我在教學中選用《二泉映月》的二胡曲,讓學生伴隨著優美哀婉的旋律輕聲朗讀,或是讓學生微閉雙眼,感受音樂的委婉連綿,升騰跌宕,在通過阿炳身世的坎坷,讓學生領悟到阿炳在音樂中所抒發的對命運的抗爭,對未來無限的美好向往,從而達到音樂與文本的融合,通過音樂,也引導了學生的情感導向,與阿炳,與作者達到了情感上的共鳴。有了情感的融會貫通,就不怕學生不理解文章所賦予的人生價值觀的培養。
2.利用視頻,感知抽象畫面
小學生閱歷有限,形象思維為主,對生動直觀的內容感興趣。如《黃山奇松》一文,文中作者盡管非常詳盡地描寫了黃山奇松的千姿百態,但大多數學生沒有游覽過黃山,沒有深切的感受,無法和作者產生共鳴。先通過觀賞《黃山奇松》錄像,情境導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學生引入學習情境。讓如詩如畫的情境,為學生領悟課文內容打下基礎。再通過配樂朗讀課文,學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課文內容,對黃山奇松有個清晰的印象,為自主學習課文鋪路架橋。
又如,《詹天佑》一文中的“之”字形的火車運行方法,我通過制作動畫,一動畫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學生一看就明白了其中的奧秘?!蹲兩垺芬晃?,我在網上搜尋到一個視頻,變色龍隨著墨鏡顏色的變化而迅速的變換自己身體的顏色,學生看時驚呼不已,對變色龍和課文內容萌發了巨大的興趣。
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視頻、圖片,使學生真實地看到作者在文中所狀之物,所寫之景,如氣勢非凡的黃果樹瀑布、宏偉瑰麗的莫高窟、浩浩蕩蕩的長江、規模宏大的秦兵馬俑、結構精巧的金字塔等等,學生不僅得到欣賞的機會,獲得審美的享受,而且還理解了課文的內容,自然而然的就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
現代信息技術在當代的語文課堂上起到了重要的教學輔助作業。記得小時候的語文老師辛苦的在黑板上抄寫試題的畫面,我著實感到現代信息技術帶給我們的便捷。當然,我也發現了很多怪象,很多老師對多媒體教學形成了依賴,甚至感嘆沒有多媒體就上不了課。課堂上紛繁復雜的課件,此起彼伏的樂聲,的確為課堂灌入了活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但也引起我的思考:上課時,學生的目光跟著屏幕轉,似乎減少了對紙質書本的關注,對文本的感知,對語言文字的工具性學習的減弱,我們是否更應該尋找一種途徑,讓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達到前所未有的默契與均衡,真正做到“情投意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