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巍
[摘要]青少年和兒童教育是一個系統性、整體性的工程,成功的教育機制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有機統一,只有把三者完美地協調起來,才能保證基礎教育的重要地位。家庭教育具有社會性和全面性,還具有權威性、針對性、感染性、靈活性和長期性。在網絡時代的的沖擊下,面對社會的轉型,家庭教育應端正自身的思想,構建功利與現實、理性和非理性的正確引導,實現現代化人才需求的有效培養。
[關鍵詞]家庭教育;母親作用;習慣養成
母親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指導者,是孩子走向社會的最初引導者。多數人的幼年時期與母親朝夕相處,母親對孩子耳濡目染的機會最長最多。母親是孩子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老師,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特別是在孩子行為習慣養成中所起的作用巨大。孩子行為舉止的好壞,很多時候取決于母親。一個人在生活中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家庭中母親的意志、力量、自制等方面給他的影響。
一、母親要為孩子營造整潔、溫馨的家居環境
生活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對于沒有上學的孩子,家庭幾乎是孩子生活的全部范圍;而對于已經上學的孩子,家庭則是學校之外的重心。因此,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人格品德的培育和學習成績的優劣,可見家庭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媽媽要為孩子營造一個文化氛圍濃厚的、溫馨的家庭,這樣不僅能保證孩子的學習不被打擾,還能引發孩子的主動探索精神。
媽媽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如果家里到處都很亂,孩子也會養成邋遢、做事沒有條理的壞習慣,不會整理自己的書包、課桌,不會打理自己的日常,凡事依靠父母。亂糟糟的環境,還影響孩子學習的注意力,收不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所以,媽媽應注意收拾家務,把家整理得井井有條。曾看到這樣一篇文章,介紹韓國媽媽全惠星,利用良好的家居環境對孩子形成強大的正面影響,教育出六名皆畢業于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子女。在全惠星的家中,一共有19張書桌。無論身處在家中任一角落,都有一張書桌的存在,隨時都能進入到學習的氛圍中。每天放學回家,孩子們會立馬在書桌前完成當天的作業之后再去玩,或者去圖書室,翻閱自己喜歡的書籍。她們家的書桌不僅影響著自己家的孩子,還影響著周圍鄰居的孩子。附近的鄰居都會把自己家不愿意學習的孩子送到全惠星的家里,身處在那樣一個環境中,孩子自然會變得好學。家長不用強求孩子去學習,孩子的眼中只要看到書桌和正在學習的人,他們自然而然會認為學習是日程生活的一部分。這例子告訴人們,良好的家居氛圍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人們常說:孩子有一雙清澈明亮的眼睛,眼睛是孩子心靈的窗口。如果看到窗外是藍天,心就會飛翔;窗外是大海,心就會寬廣博大;窗外是綠樹紅花,心就會快樂歌唱。但窗外是一個凌亂的世界,心里就會蒙上一層灰塵,一切都失去了顏色。如果一個母親整日捧著手機玩耍,不收拾家務,卻要求孩子去讀書,打掃自己房間,這是不現實的,也不科學的。可見,孩子的喜好、行為和習慣的養成,源自于對母親的模仿學習。優化家庭教育環境,美化家居,將家布置得整潔、條理、充滿情調,讓孩子置身于賞心悅目的環境中,增強其審美能力,讓孩子健康成長,這是每一個母親應該做的,也是必須做的。
二、母親應尊重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
身為父母,要認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雖然年幼,但他們有獨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識,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父母不能因孩子的弱小、對成人的依賴,而無視他們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的存在。孩子一出生就陪伴在母親身邊,母親的言行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作為孩子的母親,一定要尊重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呵護孩子的健康成長。當然,尊重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順從孩子,而應追求尊重與要求的和諧統一。作為母親,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與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尋求與孩子心理上的溝通與默契。愛孩子,尊重孩子,使他們從中感受到母親的愛和自身的價值,并由此學會尊重父母、尊重他人。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方向,都帶著自己獨特的使命來到這個世界。孩子不是家長的替身,他要做的是自己。父母不要讓孩子完全復制自己的成長模式,也不要強迫孩子踏上自己未能如愿的成長之路。孩子們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家長應該尊重他們來自內心的聲音,從日常生活的小事,到學習和擇業,家長都沒有權利代替他們選擇。只有學習是來自孩子的內心意愿和需求,而不是來自外在的逼迫,這樣的學習才會有永不枯竭的動力。愛孩子的家長,還是多聽聽孩子的聲音,問一問孩子愿意做什么。真正合格的父母即使對很小的孩子,也不要強迫他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應把尊重孩子的意見、給予孩子個人自主權、讓孩子在自由的環境中完善個性作為教育的信條。
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而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越來越高。父母迫切地希望孩子成才,總是以自己的愿望和感受來替代孩子的主觀需求,忽視孩子渴望得到尊重、渴望獨立自主、渴望自由創造的需要,從而導致孩子的學習負擔越來越重,而孩子的逆反心理也越來越強。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成長發展的規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違背了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往往會適得其反,這樣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還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發展。從諸多成功人士的經歷中可以了解到,天才之所以為天才,并不是由于他們生來所具有的天賦所致,而是他們在幼年時期創造的興趣和熱情的幼芽沒有被抹殺和踩掉,并得到順利成長的結果。成功需要一步步努力,過高的期望值很容易讓孩子迷失方向、看不到出路。期望值過高對孩子來說非但不是一件好事情,有時候甚至會產生災難性的后果。如果期望值過高偏離了孩子的實際情況,就會使孩子產生不自信、沒動力,甚至厭煩和叛逆等心理,這不但不利于孩子的進步,反而容易讓孩子產生某種心理疾病。
三、母親不要太強勢,父愛不要缺位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母愛,她滋養著孩子,安撫著孩子的心靈和靈魂。母愛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優秀的性格脾氣,母愛能幫助孩子克服內心的恐懼和焦慮,母愛讓孩子學會寬容、忍耐和理解。一位教育家說:“播下什么樣的種子,就會收獲什么樣的果實,人的行為、習慣、品質將形成人的最終命運。”而母親的引導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品質的形成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強勢的母親總是用自己的意志控制家庭和孩子。在很多孩子心中,媽媽要求高、管得多、愛責備,甚至打罵;而父親則比較幽默、寬容、甚至慈愛,傳統的“嚴父慈母”家庭關系已顛覆。有一位心理學咨詢師說過,她咨詢的案例中,80后、90后家庭中有70%以上是這種情況,母親過分強勢,對孩子的性格成長非常不利。久而久之,強悍的母親會讓孩子變得強悍,脾氣暴躁的母親會把暴躁的脾氣遺傳給孩子,孩子會把他從母親那品嘗到的專制帶給同學、朋友,嚴重影響人際關系。雖然母親在家庭教育中起主導型地位,但是缺少父愛的孩子就會性格懦弱、孤僻、自卑。一個聰明的母親,總是會給父親機會,讓孩子隨時感到父親的存在,而父親更能培養孩子的智慧和認知,以及性格的養成。從本質上看,父親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尤為重要。家庭教育要引入“父親”角色,讓“缺位”的父親能夠走入親子教育,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
母親的言行舉止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環節,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我們一定要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母親教給孩子的多是善良,和諧,懂禮。爸爸教給孩子的多是堅強,判斷,是對社會的認知。剛柔并存的道理,缺一不可。
獲得父母的資格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成為稱職的父母卻需要努力學習。孩子是父母的,但又不只是屬于父母的,他們還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明天。在培養孩子的問題上,母親應該重視自己的價值,力求用自己的行為去引導和熏陶孩子,讓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孫麗艷.良好的家庭教育,給孩子插上翱翔的翅膀[J].教師,2018,(03).
[2]陳磊.談當代家庭教育的誤區[J].才智,2017,(15).
[3]高健.新世紀家庭教育的特點及應注意的問題[J].徐特立研究,2000,(04).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