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運才
摘 要: 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基礎,課程建設質量直接影響高職高專院校學生培養質量。加強高職高專院校課程建設,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高職高專院校課程監控體系是高校管理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通過對當前高職高專院校課程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了課程監控體系的構建內容及具體措施,旨在為廣大高職高專院校提供參考。
關鍵詞: 高職高專 課程監控體系 構建策略
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建設質量關系到專業教學質量及人才培養的水平。當前,一高職高專院校在課程建設上存在開設門類繁多、理論課與實踐課相互脫節、課程監控不到位、專業本位不突出等問題。因此,為推進全面質量管理的深入實施,不斷提高課程教育教學水平及人才培養質量,必須構建完善的課程監控體系。
一、高職高專院校課程建設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1.課程開設全而不精
一些高職高專院校片面追求課程開設的門類齊全,開設課程數量多,沒有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到學校的師資建設現狀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的課程開設只是流于形式,而無實質性內容,比如有些課程開設了而沒有課程專業教師,教師上課照本宣科,理論性不強、實踐應用價值不高;有些學校為適應互聯網+教育教學的需要,開設微課、慕課、資源共享課作為必修或選修課,而學生的參與度不高,課程學習效果不顯著。甚至有些專業課程開設本末倒置,專業課所占學時數少,公共、基礎類課程門類多,所占課時數比例重。
2.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互脫節
高職高專院校課程教學強調“理論夠用、實踐為重”。但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開設銜接不夠一直是高職高專院校課程體系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理論課教師與實踐課教師相分離,教是一套,實踐操作又是一套,有形式,無內容,學生只是把實踐課當作是一種自我放松的游戲或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而不是當作理論課的延伸應用,不能達到實踐(驗)的真正目的。這種脫節容易造成學生對理論知識“食而不化”,不能對實踐進行有效指導,學生所掌握的理論知識不能很好地應用于實踐,學生課程學習的收獲只是部分的經驗,而對技能技巧的掌握遠遠不夠。
3.忽視課程全面監控
一些高職高專院校在教學管理實踐中執行教學管理制度不嚴,課程監控程序不規范、監控不能全方位、全過程實施,存在只注重課堂教學過程監控,忽視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課程實施結果的監控。忽視對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制定進行的審核、評估,難以確保人才培養方案的專業適用性及可行性。高職高專院校很少有專門請專家、教師、學生進行課程設置和課程設計的評價,有也是重在形式,無實質評價內容。一些高職高專院校課程監控體系建設的缺失或漏洞已經影響到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二、高職高專院校課程監控的主要內容
1.課程開設監控
在新一輪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施之前對課程設置和進程安排進行質量審核監控,保證課程開設及進程安排的合理性。包括對課程目標的確立、課程開設的門類、數量及專業課與公共、基礎課課時開設比例的專業性審核,課程內容編制適用性評價,課程評價標準的構建等方面。課程開設的監控旨在保證人才培養方案編制的規范、合理。
2.日常課程監控
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施過程中對課程實施過程的質量監控。主要是客觀地評價課程設置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則和課程實施方案本身是否符合高職高專學生的學情實際,教材選用的實用性,任課教師及學生對課程開設是否滿意,能否實現課程預期的教育教學目標等。通過日常監控推進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適時調整、修正,推動課程標準的完善、教材選用的適用性,最大限度地改進教學及促使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
3.階段課程監控
每學期結束時對每門課程開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評價,通過一個學期的課程教育教學,評價是否具有有效性,是否實現預定的目標,必要時提出改進或補救方案,主要通過任課教師評學、學生評教、督導評價及評價結果分析和使用等手段進行改進或補救。一學年完結后,對整個學年度各專業課程實施情況進行質量監控,針對所存在的問題或不足提出改進措施。主要通過學年度學生綜合性考試考核、教學情況綜合調研等評價一學年各專業課程設置和實施的有效性,通過診斷促改進。
4.課程終結監控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所有開設課程運行周期完結后要對專業開設課程的整體質量進行評估和分析。通過對畢業生的質量信息調查(就業質量年報),評估整個課程體系的有效性和適用性,分析其優勢和不足,作為改進下一輪課程設置的重要依據,有效保障專業教育的整體質量及效用[1]。
三、高職高專院校課程監控的主要措施
1.建立課程監控制度
為改變教學管理中“重過程、輕監控”的弊病,必須遵循課程教育教學基本常規,把握課程系統的客觀規律,建立嚴格的高職高專課程監控制度。課程監控制度的制定應面向專業教育的整個課程體系,既要有對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質量的監控,又要有對各門課程標準制定的質量監控,還要有對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可行性監控及對課程實施過程的質量監控與評價。課程監控制度一旦制定,就必須嚴格執行。
2.形成多級監控體系
一是任課教師根據課程和學生的學情特點擬訂課程教學計劃和課程實施方案,并對學生課程學習的成效開展形成性評價,分析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指出學生課程學習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原因及提出改進意見或建議,形成分析報告交系部審核,作為下一輪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依據。
二是各級教學督導、相同或相近課程教師根據課程教學計劃,開展適時課程教學評價。主要通過課堂聽課實施,聽課時根據相關標準進行評分,得出相對結論,下課后與任課教師交流聽課情況及評價結果,并加強指導,提出改進意見,促使課程任課教師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三是所屬系部與校級教學管理人員協同開展學情調查,如組織網上問卷調查、系部座談會等來傾聽學生聲心,給學生表達自己對各門課程及任課教師課堂授課的意見。調查完成后,對收集的學生意見及建議等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提出改進方案或具體措施,交由系部審核,做出改進決策。
四是各專業系部根據部門實際情況設置針對課程監控制度執行情況和實際效果的質量監控環節。設置專門的課程監控機構或安排專人及時檢查課程監控制度的落實情況,保證課程監控制度有效執行,并在整個專業課程實施完結后開展課程監控效果調查、評估,并根據調查和評估結果促使課程監控制度的完善。
3.建立激勵與問責機制
“監督”、“指導”、“問責”和“服務”是課程監控的主要職能。課程監控機制良好運行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績效,績效的落實一是要通過激勵手段,激發各方面參與課改的動力,二是要加強課程問責,建立課程建設崗位責任制,明確職責權限,強化責任追究制度。通過課程論證、質量評估和課程報告等手段,進行責任追究和責任履行的監督,從而提高課程的執行效能,保障教育教學活動的質量和效果,從而促進教育管理目標的實現[2]。
4.探索第三方評價機制
一是通過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推動的高職高專內部質量保障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對標找差,加強課程標準建設,聘請官方診改專家進行課程建設評估。二是聘請第三方社會專業機構進行課程建設咨詢與評價,從而構建一個官方、半官方或非官方協調合作的課程監控組織體系,確立監控體系的指導與服務的理念,不斷增強課程運行的效果,使高職高專院校課程設置至美盡善[3]。
參考文獻:
[1]劉華.從教學管理到課程監控:新形勢下師范專業管理制度改進[J].教育發展研究,2017(11):44-45.
[2]吳靜,代建軍.我國課程監控制度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4):53-54.
[3]葛晉.國外課程監控制度及其對我國課程改革的借鑒意義[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4(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