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杰 吳瑞敏
摘 要: 微電影教學法作為一種新興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彌補以往德育教學中存在的內容欠生動、教學方法較單一、教學實效較低的缺點,具有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增強團隊合作意識、提升綜合素質等優勢。對微電影教學方法的研究,有利于增強德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關鍵詞: 微電影教學法 五年制 德育教學
《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堅持德育為先,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1]。隨著時代的發展,微電影的數量越來越多,影響也越來越大,給實際教學帶來機遇和挑戰,為此,德育教師要主動認識微電影,把微電影引入學生課堂,對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充分利用微電影的積極作用。
一、微電影教學法的合理性
(一)以往教學方式的不足
以往思政課堂給學生“概念抽象”“理論高深”的印象[2]。
1.內容欠生動
教材更新速度慢,和學生實際生活有距離,未能有效解決學生日常關心和關注的問題,缺少應有的功效。
2.教學吸引力低
以往教學方法主要是宣教、團日活動、主題班會等,對于五年制學生來說,這些教學方法缺乏吸引力,不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此外,整個德育過程重知識輕能力、重認知輕情感、重結構輕創新,忽視青少年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學習心理特點[3]。
3.教學實效較低
由于學生主體性被弱化,并且德育課堂缺少實踐,一些學生在考試結束后,沒法內化成本身的文化素養,也不易外化成實際行動,教育實效打折扣。
(二)微電影教學法的特點
1.內容形象生動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搜集與教學相關的微電影,用豐富鮮活的表現形式服務于課堂教學,努力消除抽象深邃的德育理論與生動的、具體的實際生活之間的隔閡,讓德育理論更接地氣,更具有說服力;使得學生不再對德育理論敬而遠之,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體會到德育理論中的人文關懷,感知德育理論的無窮魅力。
2.緊密結合學生實際
微電影由學生拍攝,題材大都是校園生活,很多故事情節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也有學生平時比較關心的問題。例如,有些微電影涉及畢業生實際工作情況,讓學生對將來要從事的工作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方便學生提前做好就業準備。
3.超越時空的限制
拍攝的微電影不僅可以在課堂上觀看,還可在課下觀看,上學期間可以觀看,畢業后也可以觀看,不僅自己、家長和朋友可觀看,即使陌生人也可觀看。微電影播放條件超越了課堂,隨時隨地給學生以啟發和教育,寓學習于生活中,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
4.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
微電影的拍攝題材不限、人數不限、形式不限、時間不限、場地不限,使得學生有很大的發揮空間,讓學生牢牢把握主動權,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
5.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微電影的拍攝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使學生最大可能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自由創作,鍛煉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溝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團隊能力和表演能力,促進學生活學活用。微電影的拍攝形式從各個方面給予學生成長空間。
(三)五年制學生的特點
五年制學生盡管自控能力較弱,文化基礎知識較少,但是在動手操作和實踐方面,表現出極高的熱情和積極性,活動參與度高。新時代的五年制學生思維更加活躍、個性更加張揚,身心發展更加成熟,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不會盲從任何權威。五年制學生在純粹理論知識的學習方面不占優勢,在追求成績的要求下,他們在小學、初中就一直是邊緣學生,很少有機會表現自我。在這種情況下,自我表現意識和欲望更加強烈,更想得到老師、同學的肯定和贊揚。
二、微電影教學的實效
(一)學生的參與情況
上一學年,教師適當讓同學們根據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情況拍攝相關微電影,在第二學期還專門舉辦了一次校園文化微電影大賽,共收到24部不錯的作品,評選出《理工的塵埃》、《消失的明天》和《心墻》等幾部優秀作品。這些作品以學生的視角表達對校園文化的理解和感知,其中,《理工的塵埃》反映了男主角從入校時的迷茫,經過一段校園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逐漸轉向積極上進,實現人生發展的重要轉折,意蘊深刻,富有教育意義。
(二)學生上課的積極性
經過微電影的拍攝,學生上課情況明顯好轉,遲到率大大降低,特別是一些參與拍攝的學生不再遲到。此外,課前告訴學生講完課可以觀看本班或其他班級學生拍攝的微電影,學生學習態度比以前更加積極,順利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三)學生觀后的反饋情況
觀看微電影之后,不斷有學生向老師反饋信息,并把自己小組的劇本、微電影拍攝情況告知任課教師,請教師給出指導意見。原來學習態度不積極的學生很多變得主動起來,搜集各種題材,積極地拍攝相關影片。
一些拍攝校園不文明行為的影片播放之后,學生的行為發生了變化,變得更懂禮貌,更加注重節約用水和用電,更加注意在公共場合的言談舉止;一些誠信題材的微電影播放后,在考試過程中作弊同學數量明顯減少。
三、微電影教學法在實際教學中的困境及改進措施
(一)準備時間方面
學生的準備時間不充足,很多一周左右的時間即可完成,即使在微電影大賽中,制作影片的時間也不是特別長,一般不超三個星期,由于拍攝時間的限制,一定會影響影片質量。以后組織微電影拍攝方面的大賽或布置作業時,時間適當放長一些,給同學們充足的準備時間。
(二)劇本編制方面
由于同學們不是攝影、導演、編劇等影視相關專業的,因此,同學們的劇本編寫能力不高,甚至很多微電影根本就沒有劇本,完全是同學們一時興起,找幾個同學拍攝的,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影片的質量。還有一些同學直接從網絡上下載,進行簡單修改,造成影片反映的內容脫離學生實際;在今后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德育教師和語文教師密切配合,針對劇本的編寫對學生進行專門輔導。
(三)影片制作方面
很多同學由于以前沒有拍攝過微電影,因此在心理上比較膽怯,不敢邁出拍電影的第一步。在微電影拍攝過程中,很多同學選擇用智能手機拍攝,用專業的攝影機或錄像機拍攝的同學很少,所以,拍攝出來的畫面不太清晰,在后期制作方面,很多電影雜音太多;在剪切方面還不太成熟。啟示德育教師要學習電影制作方面的基礎知識,會制作一些微電影或短片,更好地指導學生。另外,對學生進行培訓時,盡量邀請數字媒體或影視專業的教師進行培訓,教學生如何剪切和合并視頻,如何插入字幕和背景音樂,如何插入圖片和簡單的特效等。輔導老師要經常了解自己指導的微電影的拍攝進度,并保證微電影表達的主旨不能偏離正確方向。
(四)作品獎勵方面
在2017學年—2018學年第二學期,在學生獎勵方面存在滯后情況,且獎勵力度不足,沒能對優秀作品進行校園公映。平時上課時拍攝的微電影,可以給同學們加平時成績,也可以在期末成績中適當加分;針對微電影大賽的獲獎作品,除了和期末成績掛鉤之外,還要把優秀作品上傳到網絡,讓更多人一起欣賞,盡可能發揮優秀作品的教育意義。
(五)在拍攝經費方面
今年所有的微電影中,只有《理工的塵埃》這部影片涉及一些商業元素,據學生導演反映,這部影片只是得到商家提供拍攝場所的便利,沒有贊助資金。從總體來說,我校幾乎所有微電影都沒有得到商家的支持和贊助,這就造成了微電影制作經費短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影片質量的提高。之后可以增加適當商業廣告或其他商業元素,達到雙贏的目的。
總之,微電影教學法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方法,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也存在不足。在以后德育課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微電影的優勢,不斷提高學生的劇本編寫、人員組織、電影拍攝和剪輯水平,努力為大家提供高質量的作品,促進德育課的發展,從而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 t20100729_171904.html,2010.07.29.
[2]鄧希泉.高校思政課當與青年思想共振[N].光明日報,2017-05-07.
[3]楊建兵.“微電影創作”德育途徑的探索與創新[J].教育教學論壇,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