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如 周時娥 崔倩
摘 要: 英語原聲電影因具有場景性和主要作用于口語聽說交流等特點,加之每一部電影都具有其背后可深層挖掘的文化背景知識輸入,成為教師在大學英語課堂活動中經常使用的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影視資源應具有辯證視角,在肯定優勢資源的同時,更應注意應用層面可能存在的問題,更有效地使用這一資源。
關鍵詞: 英語原聲電影 大學英語課堂活動 教學應用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語言信息層面的交流,更是語言之外的交流。身體語言通過儀態、手勢、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及觸碰等其他方式幫助我們與交流者產生共鳴,沒有身體語言將難以作為時代的領導者說服和激發他人(Carol Kinsey Gorman,2011)。這就要求我們在語言教學中將語言交際(Verbal Language)和非語言交際(Nonverbal Language)相結合,在遞送語意層面的同時更能透過詞面傳達民族自信心,促進民族文化交流,實現語言的深層工具使用意義。中國作為一個非英語國家,缺乏語言自然習得的環境,日常真實的語料難以在現實社會環境中給予充分的提供,然而語言的習得仍舊需要環境層面的支持與滲透,正如母語的習得過程,需要耳濡目染的不斷刺激,并在實際情境中得到充分的實踐與練習才能真正達到語言交際與非語言交際方面綜合能力的提升目的(Hymes,1972)。韓寶成(2018)在學科教學的理論視角下提出“整體外語教學的理念”,其中在整體內容觀與整體學習觀的內容框架之上提出整體教學觀的概念,提倡外語教學要遵循整體性的輸入與輸出過程,同時在以對話為代表的整體互動性學習活動為支撐,提高語言這一重要交際工具的使用性。整體外語教學觀強調語言學習的體驗性和方法的多種結合,這與本文所論證的英語原聲電影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使用如出一轍。
伴隨中國國力的強盛,科技的發達及國際交流需求的與日俱增,考慮如何在有限的封閉式的課堂環境中通過教學活動發展學生的綜合語用能力,同時確定英語的工具性,彌補語言環境的不足,有聲有色的英語原聲電影加入大學英語課堂的活動中,成為廣大教師群體的“新寵”。另外,二十一世紀信息時代的特點與科技的發展不免為這一資源的應用鋪平了道路,英語原聲電影成為大學英語課堂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最有力的資源。
一、英語原聲電影在大學英語課堂活動中的應用優勢
英語原聲電影作為一種優勢資源,首先它可以使教學內容形象化和直觀化,比如教授語言基本模塊時,如一個詞語,比起傳統教學中的詞義講解,給例句與近義詞反義詞等詞匯知識等常規方法外,通常遠不如觀摩一個電影片段后通過理解、推斷和再現等方式記憶這個關鍵詞來得輕巧;再比如一個句式,如果將之放置于一個故事片段中播放給學生觀看,繼而給出分析語境使用和句式語境轉換再造練習后,相信這種方式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關注與往后的真實情景應用。另外,與語言相關的四種技能同樣可以通過以英語原聲電影為中心資源而引發的教學活動實現,諸如討論影片中的情節發展,或有趣的人物特點,再或者將背景置換后進行文本再創作等,各種各樣的任務型活動彌補了教學內容單一的不足,使書本上的內容立體再現,有趣生動。在發揮教師設計自然力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活動得到了質的深層次透析式升華。大學英語課堂活動不再是以往形式上的重復疊加,轉而著重內容的獲取。此外,通過媒體帶來的視聽層面上的刺激還可以幫助學生減輕學習心理壓力,在輕松的環境氛圍中發展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輕松有效地促進綜合能力的提升。
二、英語原聲電影在大學英語課堂活動中的現有模式
目前一些大學英語使用的教材都是按內容主題展開的,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為避免圍繞課本上的單一文本內容展開單調討論活動,教師采用通過增加視聽資源進而打通學生的英語思維。在課堂活動的設計時,從內容上而言,一些教師會挑選與教材單元主題相關的英語原聲電影片段,注意選中片段的語言標準,是否是標準英式或美式發音,是否發音清晰,是否包含過多的俚語或黑話、行話等,為后期學生的語音模仿達到統一的可接受標準。另外,在所選擇和節選的片段中,注意到句子使用的難易度能否被學生所理解,長度是否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符合單元設計的板塊時間內等。相信經過這一切的標準洗禮后,所使用的英語原聲電影被拼湊得面目全非,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是煞費苦心、絞盡腦汁。接著是課堂應用的具體步驟與程序,通常包含以下五個過程:首先是鋪墊準備,教師在備課時會提前挑出影片中的關鍵生詞與短語句型等,羅列給學生進行提前的準備學習并為后期的強化應用做記憶準備;其次是故事背景與電影簡介,提前的信息告之有助于學生對后面劇情與對白的意義理解;接下來是觀看電影,通常以不同的速率重復三次,類似于語言考試中的聽寫部分,第一遍正常語速全語篇供應,第二遍對于難點部分放慢速度并給予教師講解,第三遍為回顧全篇,鑄成學生聽力的成就感獲得,同時這三遍對應并分屬于三個不同的過程;第五步即為影片欣賞學習后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中常常側重于口語能力的發展,活動多樣,其中有效性較高的為:配音模仿,這通常是學生較為喜歡的一種,因為模仿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無須學習即可獲得,學生只要有興趣就可以做到配音的惟妙惟肖,活躍課堂;角色扮演,這比起配音模仿在要求上更進一步,除了語音語調上的語言掌握外,學生更需要體會劇情中演員的角色,體會所思所想,融情于表演之中,同時激發思考;小組討論,這個活動難度較大,一些教師難以完善,首先是討論題目的選定,如果較難會導致學生在語言上或思想上無法展開,如果選擇簡單的討論話題就會落入俗套,活動板塊很快由于無話可說陷入僵局,草草結尾,即使給予書寫輸出的要求,諸如討論后的報告呈現,也會由于片段長度的播放,學生對內容意義的理解不深而造成過于片面或浮于表面。整體來講,雖然英語原聲電影在大學英語課堂活動中多有使用,但綜合課堂效果與學生表現看,結果并不如起初設想的完滿。
三、英語原聲電影在大學英語課堂活動中應用時所存在的普遍問題
綜合英語原聲電影在大學英語課堂活動中應用模式的展開,對比其并未有效發揮的優勢特點,筆者認為存在以下幾個普遍問題:1.片段的重復容易造就枯燥的活動感應,為使學生準確理解所要呈現的視頻,多數教師認為片段的重復能夠引起學生對于內容意義的理解,但實際情況是由于展現的只是影片的一部分而非完整的影片,學生的理解始終局限于一個狹小的理解空間,很難達到思考的深度與廣度,多次重復不僅沒有引起意義的共鳴,反而對于后面不斷圍繞片段展開的活動產生抗拒與煩躁情緒。2.語境的獨立造成語言使用的刻板,這就等同于傳統課堂中教師所教的內容總是難以得到衍生和轉換應用的困境。教師的刻意指導造成學生過度注意,難以“舉一反三”,且思考如同井底之蛙,永遠局限在此情景和此主題之下,換個類似的主題或給予類似的要求任務時,學生就會產生無法應對的兩難狀況;3.由于英語原聲電影在課堂活動的實施中通常都是聚焦于活動任務的展開,但由于感受與表達之間的錯層和縫隙造成學生心理上的學習壓力,進而在觀看片段時也會強壓聚焦于語言層面,導致初期想要以此形成輕松課堂活動的表達氛圍的失效;4.文化片面性的獲得,一段電影片段的背后總會或多或少地展現隱性文化的存在,正如Bachman & Palmer(2010)所指出的,語言的運用多是言語思維的過程,是以言構意的過程,而這種意義又是“人類經驗的積聚”(許國璋,1986b),因此這種意義雖有文化地理方面分割的格局,但更是人類整體經驗的統一。而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如果教師忽視文化獲得的整體性,學生則會趨于形成文化偏見,不利于國際環境下的文化交流。
四、如何更有效地通過英語原聲電影在大學英語課堂活動中進行教學
韓寶成(2018)在“整體外語教育”的方案中提出,外語教學應具有整體內容觀,選擇促進學生心智發展的原汁原味的語言材料進行對學生的綜合感知法,以讀為本,讀聽結合,讀說結合,讀寫結合。在此強調的結合同樣適用于大學英語課堂活動中對英語原聲電影資源的使用,課堂時間是有限的,但學習時間是可以延展的,通過課下整體影片資源觀賞的布置,課上各種技能活動的聚焦,幫助解決課上對單一片段的枯燥重復,并有效展開語言應用能力方面的訓練。其次,教師在關注語言形式的同時,更應注重語言內容表達背后的邏輯模式,有助于形成所提倡的辯證思維,伴隨知識結構的豐富,達成真正意義上的以建構意義為核心的綜合語用能力的發展。另外,語感的獲得通常有賴于大量語言材料在學生頭腦中的“頻率效應”(Ellis,2002),“舉三反一”和“舉一反三”的交互操作、語料和語義的反復刺激,有利于學生語感的培養與獲得。最后,教師利用資源進行教學設計時還需要考慮涉及語言運用所進行的各種認知活動,比如概括、分析、判斷、推理、評價與再創作等能力,重視其能力在語言材料使用中的轉換,最終有效幫助學生利用目標語進行言語思維,表達情感。
參考文獻:
[1]Carol Kinsey Gorman. The Silent Language of Leaders[M]. Jossey-Bass,2011.
[2]Ellis, N.. Frequency effects in language processing: A 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langue acquisition[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2(2):143-188.
[3]Hymes.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 In J. Pride, & J. Holmes (Eds.), Sociolinguistics[C].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1972:269-285.
[4]韓寶成.整體外語教育的核心理念[J].外語教育,2018(2).
[5]Bachman & Palmer. Language Assessment in Practice: Developing Language Assessment and Justifying Their Use in the Real World[M]. Oxford: OUP,2010.
[6]許國璋.語言的定義,功能,起源[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6b(2).
[7]王朝英.電影語言情景教學與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1(2).
[8]劉興.英語電影教學模式初探[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5(1).
[9]汪云,寧志敏.英語電影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運用[J].影視教育,2008(20).
[10]陳菲娜.淺談原聲電影與英語課堂教學[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