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根據我國偉大時代新特征對文化建設提出了許多重要論述,探析習近平文化建設思想的理論來源、學習和掌握習近平文化建設思想的基本內容,有助于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助力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建設;意識形態;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8-0011-02
在新形勢下,習近平根據我國偉大時代的新特征對文化建設提出了許多重要論述,繼承和創新了黨歷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文化建設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中國又一次豐富和發展。對習近平文化建設思想進行研究,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必不可少的環節,是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習近平文化建設思想研究的理論基礎
理論的產生需要立足于前人總結出的優秀理論成果,不是隨意憑空臆想或幻想。立足于前人優秀的思想,理論才能在實踐中不斷得到發展。習近平文化建設思想也是在不斷繼承前人的優秀文化成果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的指導思想,指導著中國共產黨制定符合中國本國國情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馬克思主義同時也是習近平新時代文化建設思想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文化理論的論述。第一,關于文化的本質,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1],這句話所說的“現實”是指文化,文化作為一種精神狀態是對人類能動的生活的反映。文化可以作為人們的一種精神寄托,產生于人們的日常活動中。助力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需要遵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路線,更好地滿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更好地促進文化又好又快發展。第二,關于文化產生的原因。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通過實踐得來的產物,馬克思說過“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2]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還是來源于社會生活,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能動性,創造出文化力量,最終文化推動社會不斷發展。第三,關于文化的作用。文化作為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互作用。“每一個時代的哲學觀點,都以它的先驅傳遞給它的特定思想材料作為前提,因此,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把小提琴。”[3]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馬克思、恩格斯還指出了文化并不是與經濟社會發展完全同步的,其有可能先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有可能落后于經濟社會的發展。
我們黨一以貫之地對文化建設十分關注與重視。不管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我們黨中央領導集體都對文化建設的規律做出了探索,并基于所處的時代特點提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于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二、習近平文化建設思想的基本內容
(一)努力實現中國夢,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習近平在文化建設方面提出了許多重要的論斷,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國家的發展理念,中國夢對中國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對我們每個中國人有著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
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動力源泉,對中華民族未來發展起到科學指引的作用。中國夢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它激發了全國人民努力奮斗的創造力,凝聚了全社會共同奮斗的合力,對促進我國的文化發展起到了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注重主流文化思想建設
中國應該要建立什么樣的文化發展體制,習近平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創造活力,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是立足于我國當前的國情,同時也滿足了中國人民對文化發展的需要,鼓勵人民傳播優秀文化,激發全民對文化的創造力,這樣文化建設才能得到進一步發展。
文化產業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以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牽動社會各行業的協同進步與發展。當今中國是一個具有多元性和開放性的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文化。中國要鼓勵多元文化的蓬勃發展,同時必須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導地位,這樣才能使文化的進步符合社會的發展潮流。
(三)加強網絡文化建設
互聯網已經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文化是互聯網文化發展的衍生物,與傳統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它除了內容上豐富多彩,還具有很多傳統文化不具備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涉及群眾多,參與主體廣。第二,文化信息傳播速度呈爆炸式增長。文化信息在網絡上呈現裂變式的傳播模式,每個信息接收者都可能成為信息的再發布源。第三,信息表現形式精簡化。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出現,推動人類社會進入到微時代,網民崇微尚簡,熱衷于精簡化信息的獲取。第四,互動性強。網絡終端的便捷性和網絡信息傳播的及時性,使信息受眾之間的交流互動更加頻繁便利。
對于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而產生的新型文化,習近平對其建設也極為關注,認真分析它的傳播特點后,指出現代網絡媒體的特征是覆蓋的范圍十分全面,網絡傳播的速度十分迅速,同時網絡傳播的內容新穎獨特。人們獲取的信息很大部分都是從網絡媒體上獲得的,針對網絡文化建設,習近平指出:“根據形勢發展需要,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來抓”[4]。
三、習近平文化建設思想研究的意義
(一)有利于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引領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
習近平新時代文化建設思想對我國文化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從理論上看,文化不斷發展從而促進我國的經濟不斷發展,為我國進一步的發展提供了先導。從實踐上看,它是確立并堅持科學文化觀的思想基礎。
首先,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要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中華民族的精神源泉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也是我們當代順利進行改革和推動中國前進的不竭的動力源泉。習近平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5]。要求我們認真汲取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文化精華,從而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中華優秀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其次,從古代發達的文化中學習優秀文化。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要依據我國目前發展的現實基礎來進行辨別,認真仔細地理解分析我國古代的文化,在此基礎上認真學習各項優秀文化知識,使我國文化發展更加有目標與方向。習近平強調文化是中華民族未來發展所需的軟實力,應該大力倡導與學習。我們要繼承和保護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必須要實現中華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使其符合當代社會的價值觀念和發展潮流。
最后,在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態度上,我們堅決反對虛無主義,反對教條主義,反對拿來主義。當前虛無主義思潮猖獗,任意否定、歪曲我國傳統文化,消解我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認同。也有一些人盲目崇拜外國的文化。這些都使我國的文化發展遭受沖擊。
(二)有利于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當今世界,優秀的文化對提升國家形象、擴大國家影響力、推動國家之間的交往很重要。從習近平關于國家形象的論述中可以發現,我們需要塑造的國家形象是崇尚和平、互利共贏的優秀文化的大國形象,主張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敢于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不斷進取的大國形象,只有知道要建設什么樣的國際形象,才會在實際工作中朝著這個目標前行。
首先,我們國家要逐步建立“文化和諧”的中國形象。中華文化自古就提倡“以和為貴”,說明我們中華文明就是追求和諧發展的文明,和平共處是我國的外交原則。中華文明的包容性使中國文化可以更好地借鑒和吸收外國優秀文化,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其次,是讓世界看到一個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中國形象。“強不凌弱”是中國人處理對外事務中的首要精神。中國是熱愛和平的國家,用自身的力量去維護世界和平與國際的安全,奉行讓自己的發展來保證世界和平的“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張維護世界多元性發展,開展互利共贏的國家間合作,這就需要用優秀的中華文化向外界來表達我們中國的和平之心。
最后,要讓世界明白中國也是一個勇于改變的國家。國家改革通常都是從內部開始的,固有觀念和文化改革是社會改革的風向標,要通過文化的創新,讓世界各國看到中國社會觀念的改變,增加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認同感。
四、結論
當今世界,文化軟實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參照物,世界各國也逐步加強本國的文化建設,從而得以更好地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希望通過提升本國文化軟實力擴大對世界的影響力,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特別是在經濟發展到達一定程度時,文化成為推動各個國家競爭的新動力。
現在中國社會發展進入到關鍵轉型期,文化建設擺在了國家發展的重要位置,黨和國家希望通過文化建設來鞏固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但文化建設也需要與社會各個層面的發展相協調,只有處理好中國文化建設與社會其他要素之間的各種問題,才能更好地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魯煒.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J].新湘評論,2013(22).
[5]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