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的開展,使人才的全面培養成為最新的教育目標,而作為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和人文修養,感恩教育也已成為國家明確規定的小學教育內容。在這一背景之下,小學學校應該充分發揮教育主陣地的強大作用,并加強與社會、家庭的聯系,促進學生感恩之心的培養。文章以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為具體研究對象,在對感恩教育的重要性進行詳細分析的基礎上,論述了感恩教育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中的有效滲透與實踐,希望能夠為感恩教育的順利開展提供借鑒,從而提升小學的德育水平。
關鍵詞:感恩教育;小學教學;品德與社會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4-27
作者簡介:陳明育(1968—),男,福建仙游人,福建省仙游縣園莊中心小學校長,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德育。
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帶來了家庭關系的變化以及一些家庭問題。現在的大多數家庭都是“2+1”的模式,甚至是“2+2+2+1”的模式,兩個獨生子女家庭結合,又產生一個新的獨生子女家庭,而這個“最小”的獨生子女,自然成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在這種特殊的家庭結構及優質的生活環境當中,當今的學生很多都患有“情感冷漠癥”,對別人的付出視而不見、不知感恩,他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難以融入集體[1]。因此,在素質教育以及全面人才培養的要求下,感恩教育成為學校和家長都必須重視且積極實施的一項重要教育內容,而通過感恩教育喚醒學生的感恩意識,對于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和正確的思維方式、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感恩教育的內涵與意義
感恩教育,是一個新興的社會教育名詞,它是指教育者在遵循教育規律、兒童心理發育特點以及道德養成規律的基礎上,結合特定的教育素材,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讓受教者養成感知他人付出、知恩圖報意識的一種人文教育[2]。感恩教育是一種道德教育,更是一種情感教育,這種教育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更應該是柔軟而持續的,是應該滲透到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方方面面的,只有讓受教育者早日養成感恩的情感與心態,才能使他們的人生之路更加順遂,才能夠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融入社會,才能夠維持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當今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絕大多數學生已經沒有機會體會到物質匱乏帶來的生活窘迫,也難以體會到當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相反,在強調個性培養的教育理念以及眾多家長的無原則寵溺下,很多學生已經養成了自私自利、刁蠻無理、情感淡薄、不懂感恩的性格,如果不及時加以矯正,將會后患無窮。因此,感恩教育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在小學階段就做好學生的感恩教育,對于他們個人的發展、家庭、社會的和諧都意義重大。一方面,加強感恩教育,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性格和正確的思維方式,他們看待問題不會過分偏激,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懷揣著理解與感激的態度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因此可以以積極的心態和坦然的心情面對人生道路上的跌宕起伏,理智地面對人生的順境與逆境。另一方面,感恩之情的培養,有利于學生道德的良性發展,能夠使學生與他人之間形成更為密切、愉快而健康的關系,而和諧的人際關系的養成,正是社會穩定與和諧的基礎與潤滑劑,也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內在動力。
二、感恩教育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中的滲透與實踐
1. 立足品德與社會教材,打造感恩教育的課堂陣地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涵蓋大量的感恩祖國、感恩社會、感恩自然以及感恩父母等內容,承擔著兒童德育的重要任務,是感恩教育的重要陣地。教師一定要充分認識到自身工作在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中的重要作用,結合自身工作,做好感恩教育的滲透與實踐。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時間,在理清教材內容、明確教育目標的基礎上,實現對課程內容的深挖和課程手段的創新。比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結合課本中的相關內容,運用聲音、動畫、圖片等手段,在教學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感恩教育的滲透,并注意做好以情動人、以情感人,防止干巴巴的講授引發學生的反感。另外,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還應該將現代化的創設情境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等創新式教學手段應用到課程當中,為學生們創設激發起其感恩之情的具體情境,向他們提問,引導他們回憶和聯想[3]。比如“在你們生病時,家長是怎樣照顧你們的?而當你的父母生病時,你又在做什么?”以這種對比,使學生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使其感激父母,感念父母養育之恩。另外,教師與學生的有效交流和溝通,也是品德與社會感恩教育活動順利開展的保證。教師應該明確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引導者地位,摒棄過去高高在上的、權威代表的形象,以平等的、朋友的姿態與學生展開交流,從而獲得學生的喜愛和信任;教師應該關注學生心態和生活上的變化,及時對學生的行為和心理作出指導,并且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從而在平等、民主和自由的氛圍中,獲得學生的信任與依賴。需要注意的是,在感恩教育過程當中,品德與社會教師就是學生的“一面鏡子”,也是一個模范,其很多行為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必須率先垂范,用一句“謝謝”、一個微笑,以關愛他人的切實行動,為學生種下感恩的種子,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育學生。
2. 打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圍,組織多樣化的情感教育活動
除了要做好課程滲透,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進行感恩教育,還需要教師創新課程組織形式,打造多樣化的情感教育活動。比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們利用黑板報、手抄報等形式表達自己對社會、父母的感恩之心;還可以通過組織相關內容的演講比賽,使學生們在聽與說的過程當中,切身投入情境,獲得感動和頓悟;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們觀看感恩教育的相關影片和展覽,比如觀看戰爭影片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觀看家庭倫理影片激發學生的孝悌之心,從而使學生們感受到幸福生活的得來不易,更加珍惜和感恩現有的生活。只有將品德與社會的感恩教育與班級的輿論引導、班風塑造相結合,才能激勵和感染每一位學生,從而使學生形成內化的自我約束的力量。
3. 動員家庭和社會教育力量,實現連續性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除了要依靠品德與社會教學的課上力量,還需要不斷滲透到生活當中,與家庭、社會形成密切聯系,從而打造教育合力,提升感恩教育的成效。一方面,學校、教師應該與家長達成共識,使家長認識到在家庭教育當中融入感恩教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從而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提醒和規正學生的行為,培養學生感恩意識和愛的意識,并做好榜樣作用,以自身行為影響學生的觀念,幫助學生做有愛心的人。家長還要在尊重學生、適當引導的基礎上,給學生提供更大的空間和獨立思考、獨立決策的機會,從而使其從自身的角度形成對“感恩”概念的獨特理解。另一方面,品德與社會中的感恩教育,應該逐步滲透到社會活動中去,組織學生們投身社會實踐,在參與社會事務中獲得自我體驗,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激發他們感恩社會、回報社會的心情,收獲奉獻帶給自身的快樂。比如,學校可以與家庭和社會聯合,組織學生們展開父母的職業體驗活動,讓他們體會父母一天的生活,從而感受到父母的不易,也體會到在職業中奉獻社會的快樂。只有多多組織實踐活動,使學生們進入更大的社會環境當中,才能不斷修正他們的思想,開拓他們的眼界,收獲最佳的感恩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美嬌.淺析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的 感恩教育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 2016(5):71.
[2]姜元蘇.論如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 學中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J].中國校 外教育,2017(17):35.
[3]段貴英.小學品德教學中滲透感恩教 育之我見[J].考試周刊,2016(10):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