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珍
摘 要: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發展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讓學生學有所思、習有所得,讓學生在“數學思考”中探索、體驗求知的無窮樂趣,通過激發求知欲望,探索數學方法,建構知識模型,感悟數學思想,使之不斷地得到新的發展,學到更多新的知識。
關鍵詞:數學教學;數學思考;數學素養
“數學思考”是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在學習數學基本知識、技能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重點啟發學生思考,逐步培養學生形成具有數學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的數學素養。我認為,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在“數學思考”中思考、探索,體驗求知的無窮樂趣,并不斷地產生新的“數學思考”的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讓學生學有所思、習有所得、感有所悟。
一、在“數學思考”中激發求知欲望
要想開展有效教學,數學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產生對知識的渴望,激發他們去主動參與探索。多年教學實踐證明,在操作中巧妙構思,層層設疑,可以有效地激發起學生探求的需要。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首先,教師讓學生結合手中的實物,理解什么是圓的周長;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測量方法,得出了“在直尺上滾動”的方法;教師提出:“現在,我們計劃測量我區迎賓環島圓形花壇的周長,該如何進行?”學生又想出了“繩測”的方法;教師說:“我們必須探索出一個計算圓周長的方法,才能求出每一個圓的周長?!?/p>
這樣,教師提出了教學內容的核心問題,學生便在教師有意預設的“操作—觀察—發現—思考—實踐”過程中順利地掌握了圓的周長公式。
二、在“數學思考”中探索數學方法
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學習,獲取學習知識的方法,讓學生在思考中悟出方法,在實踐中發現規律,這樣既可以為學生增添新的學習動力,還可以增強他們主動參與數學實踐的本領。
例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課前,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準備了學具:三張完全相同的圓形紙片;課堂開始,教師引發學生大膽猜想:分數可能有什么性質?可以利用你們手中的學具畫一畫,剪一剪,比一比,想一想有什么發現?有的小組拿出大小相等的三個圓形紙片,把它們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再用彩筆分別涂出其中的3份、6份、9份,得出結論3/4、6/8、9/12相等;還有的小組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將分數寫成除法的形式,然后動手計算,結果發現3/4、6/8、9/12三個分數化成小數都是0.75,說明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乘一個數,分數的大小不變,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除以一個數,分數的大小也不變;他們通過看書,發現書上的分數基本性質確實與他們猜想的不完全相同,為什么要“0除外”?于是,在小組討論中,疑難問題得以解決。
整堂課學生在主動“探究—猜想—驗證—設疑—解疑”的活動中,在“數學思考”中不知不覺地獲取了學習這類數學知識的方法,為他們今后自己主動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在“數學思考”中建構知識模型
數學知識之間是緊密聯系的,要使學生帶著數學的眼光,在問題活動中展開“數學思考”,進行深度學習,教師就應該著眼于數學本質,追究數學本源,對教學內容進行適度地處理,創設有效的教學活動,驅動學生學習思考,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構建數學模型。
例如,教師認識到“三角形邊的關系”是三角形認識的一次升華,是從圖形外部感知到內在規律的一次探索過程,是從圖形基本要素的認識到要素之間關系的認識的一次遞進過程,是從直觀感知到思想感悟的一次體驗過程,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通過設計教學實驗,啟發學生思考,把數學思考不斷引向深入,讓學生在驗證猜想中獲得新的結論,建構起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模型。這樣的教學活動設計不僅可以讓學生的思考更全面、更深刻,而且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演進和美妙。
四、在“數學思考”中感悟數學思想
數學知識本身固然非常重要,但真正對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起作用,并使其終身受益的還是數學思想和方法。數學思想是數學的靈魂,是數學教學的精髓,所以,有魅力的數學課堂也要強調“思想”。
例如,六年級下冊“數學思考”一課,重點是培養學生“從簡單問題入手”和“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使學生在數學思考這一過程中,悟到從“簡單問題入手—找出其中的規律—解決復雜的問題”的數學思想,于是,在以后學習中遇到新的問題時,就會聯系已學的知識提出“能不能從簡單問題入手進行解決”。
總而言之,教師應該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主動探求知識,不僅要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數學思考”中探索、體驗求知的無窮樂趣,通過激發求知欲望,探索數學方法,建構知識模型,感悟數學思想,使之不斷地得到新的發展,學到更多新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