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順木
摘 要:小學階段的體育教學需要重點強調對學生的鍛煉習慣的培養,因為一個良好的鍛煉習慣,能夠讓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學生的可塑性比較強,在小學階段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是比較容易的,良好的鍛煉習慣對于學生的身體素質的提升和心理素養的提升都有著很重要的意義。現階段的小學體育教學中,對學生的鍛煉習慣的培養應該嘗試從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入手,在實踐中引入其他教學方法,找到培養學生鍛煉習慣的最有效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小學教育;鍛煉習慣;體育教學;培養方法
在小學階段的體育教學中,除了要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鍛煉習慣以外,還必須要重視對學生鍛煉習慣的培養,良好的鍛煉習慣,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理念,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去適應激烈的競爭和強大的壓力。因為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強,所以在小學階段,我們尤其要重視對學生鍛煉習慣的培養,要通過科學的方式來實現這一目標,我認為,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是基礎,除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以外,我們還必須要在實踐中去探索和改革,只有實踐才能夠檢驗理論。
一、幫助學生認識體育鍛煉習慣的內涵
為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我們首先要幫助學生認識體育鍛煉習慣的內涵,其實說到底,體育鍛煉習慣就是一種人們的習慣,是一種動作方式,從生理的角度來看,體育鍛煉習慣其實是一種頑固的反射。通過逐漸的、多次的、重復的刺激,人們能夠逐漸形成穩定的條件反射,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體育習慣,其實就是經過反復練習而養成的普遍意志。總體而言,鍛煉習慣就是一個人在后天經過努力培養所養成的一種習慣,是一種鍛煉的行為,在后天重復的基礎上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可以幫助人們主動地進行體育鍛煉,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逐漸的變得愉快滿足。所以總體來說,對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重復,通過大量的積累逐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體育鍛煉不是簡單的身體訓練,而是經過長期的、有規律的、科學的、重復相關的行為,逐漸形成自己的特點。在幫助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的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有所收獲,只有在有所收獲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夠認識到體育鍛煉習慣的良好價值,才能夠主動的進行鍛煉。除此以外,還必須要強調穩定,所謂的穩定就是體育鍛煉的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需要在這個過程中給學生一定的、穩定的積極的暗示。在學生逐漸形成習慣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注意習慣的自動化。
二、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鍛煉習慣的培養,除了要讓學生自覺鍛煉以外,還必須要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教師要發揮好自己的作用,那就是引導學生。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因為沒有相關的經驗和具體的方法,仍然需要教師的主動指導,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生的模仿性是比較強的,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小學生也有比較強烈的模仿興趣,如果這個過程中教師能夠讓學生進行主動模仿的話,往往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小學生都比較喜歡體育明星,比如說喜歡打籃球的學生往往喜歡姚明,而喜歡踢足球的學生最喜歡貝克漢姆等。他們也更加關注相關的體育賽事,教師就可以利用這樣的方式來構建一個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多樣化的鍛煉,為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給學生觀看相應的視頻,比如說,姚明投籃的視頻和貝克漢姆進球的視頻,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被調動起來,學生也會想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所以教師就可以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動作,而學生在興趣的激勵下會主動地模仿這些動作,進行大量的訓練。這樣的課程相對來說更加的自由和輕松,也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在進行訓練的過程中,還可以和教師多進行溝通交流,教師可以給學生解釋相關動作的內涵,而后和學生一起進行訓練。教師的主導作用還體現在自己的以身作則,教師應該認識到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比較強,教師作為學生的學習領路人,應該多給學生樹立起良好的榜樣,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多注意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調整教學的方法,以提升教學的科學性,這樣的教學才會更加有效。
三、幫助學生制訂科學有效的鍛煉計劃
制訂科學有效的鍛煉計劃也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教師應該認識到,鍛煉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鍛煉習慣的培養是循序漸進的,是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則應該引導學生,我們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鍛煉是比較困難的,因為鍛煉的過程中會感覺到疲憊和勞累,大部分學生都會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情況,如果沒有教師和家長的有效監督,學生對自己的約束能力也不強,那么最終鍛煉的效果也就會出現問題。但是如果教師能夠幫助學生一起制訂科學有效的鍛煉計劃的話就可以比較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教師根據學生的日常作息來給學生制定鍛煉的計劃,比如說,每天提前20分鐘起床進行一定的鍛煉,然后再吃早餐,這樣就會減輕學生的運動量,而且還會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習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幫助學生運動的話,運動量不應該太大,而是應該分多次進行小運動量的活動,除此以外,教師還必須和家長一起監督學生的鍛煉完成情況,教師應該鼓勵家長和學生一起進行鍛煉,利用這樣的方式就能夠幫助學生逐漸養成好的鍛煉習慣。而且,因為安排的計劃更加有針對性,能夠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養成習慣。
對于小學生鍛煉習慣的培養,能夠有效強化學生的身體素質,幫助學生奠定基礎,而對學生的鍛煉習慣的培養,需要教師采取有針對性的方法,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鍛煉能力,利用這樣的方式才能夠讓學生逐漸地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參考文獻:
[1]李玉輝,袁筱平.甘肅省隴南市農村小學體育設施資源現狀與開發利用研究[J].樂山師范學報,2010(12):91-93.
[2]白文飛.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調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6):787-788.
[3]楊獻南,鹿志海.習慣教育視野下小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成機制與策略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