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動課堂,簡言之,就是學生參與度高、教學實踐突出的課堂。互動課堂的構建,落實“學講”的要求,是學生發展的需求,是學生主體地位凸顯的需要。目前,互動課堂的構建,學生并沒有真正互動的狀態,甚至出現“南轅北轍”的現象。文章基于“學講計劃”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行探討,論述構建互動課堂的幾個主要策略,以及實施的途徑,以期共享。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講計劃”;互動課堂;主要策略
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是扎實學生的數學基礎,培養數學興趣,發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學講計劃”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是在教師的主導下、在教師的有效的導學下的自主先學、合作學習,在課前、課堂上先“學進去”,再和學生一起講出來,這個過程的完成,是在互動的基礎上的學習和探究,從這個層面上,互動以數學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活動為基礎,但是互動,需要對紀律的控制,才能發揮互動的作用,互動才會不遠離初衷。下面,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踐,論述學講模式下的小學數學互動課堂模式的構建的幾點體會。
一、 課前互動,互動中“學進去”
素質教育,不代表課后沒有作業和任務,而是作業的形式從復習鞏固、題海戰術,轉變為自主預習上。預習的作業形式也多樣,如讓學生觀看微視頻,或者觀看網絡教學視頻,也可以發給學生自己制作的微課,通過視頻的觀看,初步感知課堂上要新學的知識,初步把握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如四年級的《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教學時,讓學生打開鏈接“名師精講課程”中的《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之筆算》,執教老師從60÷20、240÷3等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明確“口算除法”法,給出93÷30、90÷31、90÷28、422÷60等計算題,引導學生“除法的估算”,再引導學生“豎式計算”,口算、估算為豎式計算打下基礎,也埋下伏筆。并且,為視頻中執教老師給出一定的思考題,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的思考和討論,觀看視頻預習,較之于看教材、做練習的預習,增強直觀性、并且執教老師講解細致,方法到位,利于學生整體掌握,促進學生有效“學進去”,也利于學生課堂上“講出來”。
教師的精心設計的預習學案,也是學生課前的“先學”和“互動”的依據,在預習學案的設計時,教師應注重學習目標的明確,如《升和毫升》的預習學案上,首先教師在學案的考試明確學習的目標:掌握升和毫升兩個單位,并掌握二者的換算單位,然后,再提出具體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教材、思考問題,構建知識。通過預習,初步感知數學知識,把握重點和難點,了解疑點、提出不懂的問題,課前可以先討論,也可以課堂上提問并交流。
此外,課前的互動,還可以通過活動而彰顯出來。如對于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教學時,課前先讓學生通過玩七巧板的方法,感受平行四邊形是兩個三角形拼接而成,因此,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的學習,1/2的含義,通過折紙、玩七巧板等活動,活動為依托的自主先學,更給學生互動合作、自主探討的機會,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提升學習效果。
二、 啟發探究,促使學生思維互動
數學課堂上,教師常常“事無巨細”地講解,學生點頭“附和”,課堂上沒有波瀾,沒有問題,甚至沒有意外,談不上生成……學生并沒有真正掌握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教師也剝奪了學生思維的權力。為此,課堂上,教師應給學生思考的機會、討論的時間,讓學生的思維發生撞擊,讓學生思維中互動。
例如例題的講解,改變教師一人講、眾人聽的單一模式,給學生留出自主探討問題解決的辦法,合作探討問題解決的思路,從而促使學生合作互動、思維互動。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時,教師給出25×41的例題,通過這個例題,教師讓學生掌握分配律在簡便運算中的運用,這時,給出例題后,教師會從分配律的形式和運用而講解,用拆分法,將41拆分為40+1,再運用分配律,于是運算過程也呈現給學生:25×41=25×(40+1)=25×40+1×25=1000+25=1025。這樣的給予式的教學,學生聽得看起來頭頭是道,其實,心中有疑問,為什么要拆分為40和1,而不是30+11、39+2等,而如果這個例題的解決的時間和探討解決的思路的權力留給學生,讓學生從中找到拆分的方法和這樣拆分的目的,才不會辜負這個例題的用意,也不會造成課堂安靜的尷尬。
啟發探究,以教師提出學習內容為主要形式,設計問題,讓學生探討,讓學生互動探討,自主構建知識。
三、 快樂互動,融洽愉悅氛圍
小學生課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數學知識又枯燥,如果沒有適時的快樂互動,很容易“神游”。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學生興趣降低、思維不活躍、氣氛沉悶時巧妙運用多媒體等,轉換教學的方式,融洽愉悅氛圍。如《圓的面積》的教學時,教師在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教師說:你想知道圓周率3.14是怎樣得來的嗎?然后,打開多媒體,學生的注意力從黑板轉移到多媒體,既實現方式的過渡,也激發學生對圓周率的探究的興趣。
當學生對問題感到有難度,學習比較吃力時,不妨停下來,先注意引導,或者通過“溫故”的形式,把學生重新引導到問題的思考中。或者融入孩子們喜歡玩的游戲,用游戲活躍課堂氛圍,激活學生思維,促其互動。如低年級的簡單的加減計算時,對于一、二年級的小學生而言,注意力比較短暫,也容易感到疲憊,此時的游戲是最好的調節劑,如開展看誰算得快的比一比游戲,給出一些計算題,在規定的時間內,看誰算出的多、算得準。也可以融入“一角五角”的游戲,讓學生先明確一個女生是一角,一個男生是5角,然后教師隨便報出一個數,如“一元三”,讓學生自動抱成一團,抱成一團后,再算算人數所代表的和是不是一元三,不是的話,就被淘汰,游戲繼續。游戲是促使學生互動,提高課堂互動的主要途徑,是“學講”課堂的背景下,活躍課堂的有效途徑。
“學講”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教師的導學作用,在教師的有效的引導下,不論是課前的先學、課堂上的探討、問題的討論,都應從興趣的激發、積極性的調動等著手。只有這樣,學生為中心、教學創新、課堂模式轉變,學生才能真正互動,課堂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沈文旭.有效課堂互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效[J].考試周刊,2018(22).
[2]徐希林.小學數學課堂互動教學策略探究[J].教師,2017(22).
作者簡介:
陳肖,江蘇省新沂市,新沂市墨河街道辦瑯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