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與感悟。聯系實際——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體驗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實際生活融入學生學習中來,學生才倍感親近。實踐操作——拓展學生學習空間體驗數學。教師要重視學生操作,真正放手讓學生操作,讓創新意識在操作中萌發。合作交流——鼓勵學生互相競爭中體驗數學。課堂上的合作交流,構建起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貧w生活——引導學生在現實中體驗數學。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關鍵詞:和諧課堂;學生體驗;學習策略
新課程改革倡導多樣化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過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與感悟。體驗式學習便有效在過程中融入學生的體驗與感悟,為實現學生個性發展奠定和夯實基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和操作,談談如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一、 聯系實際——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體驗數學
小學數學學習內容與我們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把生活素材信手拈來巧妙融入教與學中,學生學習就會興趣盎然,數學課堂才會五彩繽紛而精彩不斷。數學課堂生活化,數學學習不再是抽象的模型。為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巧用生活資源,將學生生活與數學學習有機結合,借力學生熟知和親近現實的生活,拓展學生生活化的數學視野,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使數學學習變得具體、生動而直觀,讓學生感悟數學的現實意義,發現數學的生活作用,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
如在教學“面積單位”時,我讓學生摸摸自己教科書的封面,課桌子的桌面,再測一測、量一量和算一算黑板的面積,我們每天學習的教室面積有多大,借助身邊的資源直觀感受。讓學生來到操場上,走一走和跑一跑,用目測法估計操場有多大。安排學生周末到野外看一看和想一想,感受田野的面積有大小。在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嘗試讓學生說出生活中一些數字號碼的用途,如一星期有幾天?每月有幾天?你的身高是多少?你每月的零花錢大約是多少?通過體驗學生生活中的數據,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無處不在,增強了學生學習興趣,吊起學生的探索欲望,課堂自然就妙趣橫生了。
二、 實踐操作——拓展學生學習空間體驗數學
新課程教材內容強調學生的實踐和體驗,教師要重視學生操作,真正地放手讓學生操作。讓新知識在學生操作中產生,在操作中萌發創新意識。學生的操作使學生大量感知,學習取舍有度,助于提升學習興趣和激發求知欲,讓教與學變得相得益彰。
在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之前,我提前安排學生課外實踐活動:和家人合作自制鐘面模型。學生在課堂的學習和展示使整個課堂與眾不同。學生制作鐘面模型的過程就是學生自學的過程,制作中將自己的思考和家長指導互相融合,自然讓課堂教與學精彩紛呈。如一張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圍成長方體紙盒的底面積是多少?你會計算這個紙盒的體積和表面積嗎?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通過自己的操作實踐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體驗紙張如何圍成長方形紙盒。學生在操作中獲得數學知識,并且記憶猶新。
三、 合作交流——鼓勵學生互相競爭中體驗數學
課堂合作交流構建起師生和生生互動的對話平臺,讓學生在積極而自由中活躍發揮,師生收獲始料未及的體驗,碰撞產生創意的思維火花,讓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收獲。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強化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的充分主動,適時適度讓學生合作交流,實現“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如:教學“年、月、日”時,我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2008年到2017年的年歷,探究年月日之間的關系。學生合作交流,很快就理清了年與月的關系“每年都有12個月,即1年=12個月?!钡窃趯ふ以屡c日的關系時,學生之間產生了嚴重分歧,各執一詞,有的說:“2月是28天,因為從2008年到2017年的9年間,有6年的2月份是28天的,而2月是29天的只有三年,”通過交流合作,學生得到結論:2月有時是28天,有時是29天。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進一步的思考、交流和討論后,明確了“平年的2月是28天,閏年的2月是29天”和“是4的倍數的年份是閏年;公歷年份是整百的,必須是400的倍數的年份才是閏年”的結論。在這節課里,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理解和生活經歷進行分析、討論,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通過反思,最后達成共識,從而體驗了解決問題的途徑。
四、 回歸生活——引導學生在現實中體驗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睆纳畹秸n堂,再從課堂到生活是數學學習的群眾路線,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學習反哺于生活實際,讓學生切實體驗生活即數學,體驗數學的實踐價值。
如簡便計算125-98,可讓學生結合“超市購物付款”的經驗理解:爸爸有一張百元大鈔和25元零錢,買一件98元的上衣,他如何付錢?最后爸爸還有多少錢?再如烏蘭山公園每張門票10元,50張以上可以購買團體票每張8元,烏蘭小學三年級一班共有45人,該如何購票?學生們通過思考結合自己的理解,計算給出了多樣化答案:45×10=450(元),50×8=400(元),50×8-5×8=360(元),50×8-5×10=350(元),讓學生在比較中選擇最優方案。
在體驗中思考學習,將數學學習生活化,拓展思維廣度,創造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多角度激發求知欲望,教師也需走進學生的學習生活,分享學生的獲得和學習快樂,共同進行“體驗學習”。
參考文獻:
[1]常汝吉.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劉兼.數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朱翠敏.淺析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神州,2018.
作者簡介:
李桂花,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靖遠縣烏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