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小學階段立體圖形的教學中借助動手操作、討論交流、獨立探究等方法,給予學生“主動操作”的機會,使學生能參與定理、公式形成的全過程,讓他們體驗到知識的來龍去脈,獲得成功的喜悅。
關鍵詞: 立體圖形;動手操作;學生現狀;空間觀念;主動性;邏輯思維
一、 現階段,小學立體圖形教學中動手操作存在的問題
(一) 當前教學方式的現狀
操作中課堂場面混亂,缺少教師的引導;操作中學生缺乏主動性;操作中缺乏知識的提煉;操作的目的不明確等。
(二) 現有教材情況
小學高年級所學的立體圖形的體積和表面積,是空間觀念發展中的一次飛躍,這些立體圖形的學習,需要很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和空間觀念,相對于平面圖形的學習,掌握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教材并沒有直接呈現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等立體圖形的概念,而是要求學生通過觀察現實生活中物體的形狀來認識幾何圖形,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從而增加了教學的難度。
(三) 學生的現狀
平時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比較少,學生對立體圖形的直觀感受不夠,導致這方面的知識掌握得不夠理想。
二、 針對現有存在的現狀,更應該明確動手操作在立體圖形教學中的重要性,探索與開展動手操作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使動手操作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創新思維能有效地結合
(一) 動手操作可以激發興趣
一節數學課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是衡量一節課成敗首要因素,而動手操作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力手段。例如:教學五年級下冊《觀察物體》時,為了讓學生能解決從某一面或幾個面觀察到的圖形,用小正方體拼搭出所觀察的立體圖形的知識難點,專門設計了分小組動手操作,每小組準備8個小正方體,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小正方體,搭建成符合要求的立體圖形。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根據一面的或兩面形狀無法確定唯一的立體圖形,但根據從三個方面觀察到的形狀來推斷、擺出所觀察的立體圖形,所推斷出的圖形是唯一。同時練習中讓學生“聽要求擺一擺”,學生動腦又動手,興趣非常高,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一節課下來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想象、動腦地地結合,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講、學生聽”,從而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激情,提高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變形象思維為抽象思維。
(二) 動手操作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就是直觀性特別強,對于生動形象的具體事物感興趣,對于一些“公式”“定義”“數”等概念性的知識學生較難理解,認識也比較模糊。尤其在高年級立體圖形教學中,可以借助動手操作活動來引導學生們觀察、分析、比較感性材料,使其逐步達到理性認識,可以讓學生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的思維過渡。例如:教學《圓錐的體積》探究圓錐的體積與圓柱的聯系時,是這樣引導學生進行動手實驗探究的:讓各小組準備好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的容器,用倒水或倒沙子的方法去完成實驗。操作過程中讓學生觀察倒幾次可以將圓柱裝滿,做好記錄,然后分組匯報實驗過程與結果,學生可能會說:把圓錐裝滿沙子,再倒進圓柱里,三次剛好裝滿;把圓柱裝滿水,再往圓錐里倒,正好倒了三次。學生各抒己見在小組中討論、總結達成共識: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運用對比的方法明白了“圓錐體積為什么等于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三) 動手操作可以幫助學生發展空間觀念
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強,空間觀念較弱,而對直觀的物體、摸得著的實物卻容易感知,老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其中最主要的一個途徑就是讓學生去親身體會各種幾何體的特征,在腦海中形成各種各樣的表象。例如:教學《圓柱認識》時,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一個圓柱體的模型,讓學生親自動手摸一摸圓柱的表面,并說一說圓柱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以及各部分各有什么特征,這樣通過具體觀察和操作圓柱的制作過程,加深了學生對圓柱一些基本特征以及側面展開圖的認識與理解,培養了學生空間想象與合作交往能力,使學生對圓柱有了較全面的認識,使學生從二維空間觀念發展到三維空間觀念。
(四) 動手操作可以充分發揮主體地位
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一般只有二十多分鐘,如果在課堂上都是由“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學生會顯得枯燥又乏味,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果幾何圖形課堂上老師恰當的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摸一摸,想一想,不但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夠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例如:教學五年級下冊《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時,為了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精心設計一個環節:運用“排水法”實驗操作。學生小組合作用排水法探求梨的體積,這樣培養了小組的合作團隊的精神,又培養了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讓學生體驗通過合作學習取得成功的喜悅。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實踐感知,從而讓學生明白上升前、上升后、上升那部分水的底面積相等,體積則由高來決定,理解了梨的體積=底面積×兩次水位高的差。這樣的設計既讓學生動手操作了,又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使學習效果更加高效。
(五) 動手操作可以培養創新思維和邏輯思維
動手操作并不是簡單的“動手活動”,應該是操作與觀察、猜想、思維同行,伴隨著一定的數學思考。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知識,發現規律,小組的討論讓學生之間的思維發生碰撞。可見在立體圖形教學中,恰如其分的動手操作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
(六) 動手操作在開展的有效形式和有效方法
學生的動手操作不僅僅是在學校的課堂、在老師的引導下,可以更多在課外或在家里,與同學、家人一起來操作,來解決身邊遇到的數學問題。在立體圖形教學中動手操作開展的形式有多種,如師生互動,思維碰撞;生生互動,取長補短,親子互動,快樂體驗等。
在立體圖形教學中動手操作的方法也有多種,如觀察法、觸摸法、拼裝、拆卸法、實驗法、補面法、思維構建法等,這些方法在操作過程中是可以綜合運用的,是相輔相成的。
總之,在立體圖形教學中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來學習新知,不僅培養了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同時使孩子們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所在。動手操作并不僅僅是一節課、一個階段,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作為小學數學老師,要將動手操作活動合理安排在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淺談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互聯網文檔資源(http:∥wenku.baidu.c).
作者簡介:
歐陽湘華,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培英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