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梅
摘 要 道歉一詞起源于古希臘語Apologia,是人類的社會言語行為,是社交禮節(jié)和為人處事的藝術,更是建立并維持公共秩序、調(diào)和人際關系、解決矛盾沖突和緩解危機的有效途徑。因此,研究道歉有著深遠的社會意義。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淵源深遠,文化極其相近卻又迥然不同。本文旨在探究中日道歉言語行為中隱含的文化內(nèi)涵,正確理解日本式道歉策略,促進跨文化交際順利進展。
關鍵詞 中日道歉言語行為 文化內(nèi)涵 日本式道歉策略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9.039
Abstract The word apology originated from the ancient Greek Apologia. It is a social speech act of human beings, an art of social etiquette and human affairs, and an effective way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public order, reconcil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resolve conflicts and alleviate crises. Therefore, studying apology has far-reaching social significance. China and Japan are neighbors with a long history of water, and the cultures are very similar but very differen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implicit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apologie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Japanese apology strategy, and to promot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Sino-Japanese apology speech act; cultural connotation; Japanese apology strategy
1 迥異的中日道歉言語行為
1.1 頻繁、輕易道歉的日本人
日語中道歉相關的表達方式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內(nèi)涵豐富。在日本人的言語行為中,道歉用語被頻頻使用。日本人似乎輕松、隨意、甚至動不動就在各種場合“隨心所欲”的道出道歉表達。道歉言語行為幾乎成為了維系人際關系的一條紐帶,不僅貫穿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與社交場合之中,而且深刻影響著日本人的文化心理和思維方式。
例如在擁擠的電車中,無意間踩了他人的腳或不小心碰到了對方,日本人立馬會誠懇地低頭鞠躬并脫口而出:“對不起。”以此乞求對方的原諒。被道歉的一方一般也不會糾纏不放,而是選擇諒解,輕松化解了矛盾。
餐廳中的服務員上菜的場合,無論多么竭盡全力的想要縮短客人等待的時間,盡快為客人上菜,考慮到客人等待時迫不及待的心情,都會體貼地、誠摯地道歉:“對不起,讓您久等了。”客人也都心安理得地接收服務員的道歉,踏踏實實地享用美味。
日本人有著強烈的時間觀念,對其出行所依賴的地鐵、電車的時間要求十分嚴苛。日本地鐵、電車的發(fā)車和到站的時刻也精準到以秒計算。一旦稍有延誤,廣播便會一遍又一遍地播報道歉信息:“各位乘客,因為軌道擁擠問題,我們將晚到站20秒,給大家造成的不便,我們深感抱歉,敬請原諒。”
電視等新聞媒體上也經(jīng)常會看到一些政府官員或者機構負責人就一些問題,出面向民眾道歉、低頭謝罪,屢見不鮮。
關系親密的家人、戀人、朋友之間也時常道歉。比如事前答應了孩子卻又忘記購買禮物的媽媽會向孩子認真地道歉并商量說:“對不起,媽媽忘記買了。明天一定買回來,好嗎?”約會遲到的戀人會對另一方說:“對不起,我遲到了,保證不會有下一次了。”
1.2 絕不輕易道歉的中國人
相比“對不起”,中國人似乎更傾向于“我不是故意的”之類的說辭,來回避直面問題、直接道歉。例如:在沙丁魚罐頭似的列車車廂內(nèi),不小心打翻熱水濺到了對方身上,很可能會說:“沒事兒吧?燙傷了沒?哦,太好了!沒事兒就好!唉,剛才被別人撞了一下,所以才把水打翻了,真是不好意思……”盡管最后加上了“不好意思”之類的道歉表現(xiàn),但是也強調(diào)了不是自己的責任,而是“被別人撞了”才導致的這樣的局面,道歉似乎顯得不夠誠意。
日劇《日本OL》中,負責教育指導的日本上司神崎島子指出了工作中的失誤,赴日研修的中國女孩楊洋面不改色地說:“啊,真的呢,好奇怪!”甚至還一臉輕松的嗑起了南瓜子。立刻引發(fā)了日本同事的“公憤”。大家紛紛指責:“你工作中犯了錯誤,至少應該說聲對不起吧?”“不但不道歉,反而還嗑起了南瓜子,真是豈有此理!”類似于這樣,有時候明知自己有錯,卻不肯輕易道歉。
再如,發(fā)生交通碰擦事故時,中國人一般不會隨意道歉而是選擇理論一番或者等待交警前來處理。一句簡單的“對不起”很可能意味著自己對這起交通事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2 中日道歉言語行為的文化內(nèi)涵
2.1 面子論
日本人通常將“道歉”視為維護面子的一種方法。他們普遍認為通過真誠的道歉、取得他人的諒解,可以挽回形象和尊嚴。恰恰相反,中國人往往認為“道歉”是丟失面子的一種言語行為。誰道了歉,就意味著誰輸了。于是乎,日本人熱衷于頻繁、廣泛、隨時隨地的道歉來維護面子。而中國人有時為了面子和尊嚴,即使內(nèi)心意識到了錯誤,嘴上也可能不會輕易道歉。
2.2 責任論與關系修復論
如上所述,中國人之所以不輕易道歉,是因為考慮到一旦道了歉,就是承認自己負有責任。如果責任劃分不明顯的話,一般決不輕易道歉。他們可能認為:“不是自己的錯或者不完全是自己的錯,為什么我要道歉?”相比起道歉,很可能更加傾向于解釋原因理由,來規(guī)避或減輕責任。比如,上班遲到了經(jīng)常會解釋說:“路上堵車了。”“早上鬧鐘壞了。”“車壞在半路上了。”等等。不小心撞到了別人,可能會辯解說:“剛才有棵大樹擋住了我的視線。”“突然竄出來了一只貓,為了躲避這只貓我才猛打方向盤的。”等等。
日本人輕易道歉,絕非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負有責任、有錯在先。即使沒錯或者不完全有錯,也會頻頻道歉,這是為了避免矛盾激化或者事態(tài)惡化,為了緩和與修復雙方的關系。因此,有些道歉用語演變成了一種寒暄用語,成為了人際關系的潤滑劑。
中國人在道歉時首先考慮的是誰對誰錯,誰的責任。錯了就道歉,沒錯就沒必要道歉。日本人在道歉時首先考慮的是不要將雙方置于矛盾的對立面,保持友好和諧的關系更為重要。錯了要道歉,沒錯有時候也會道歉。
2.3 定型的日式道歉和非定型的中式道歉
日式道歉有幾種固定的表達。如:“不好意思。”“抱歉。”“對不起。”“實在是非常抱歉。”等。日本人有著強烈的距離意識和等級觀念,近親遠敬,上尊下卑。他們會跟據(jù)事態(tài)的嚴重程度、親疏遠近和尊卑關系等區(qū)別使用這些定型的道歉表達。
中式道歉幾乎沒有定型的表達,可以是“不好意思。”“抱歉。”“對不起。”“實在是非常抱歉。”等。也可以是“沒事兒吧?”“不要緊吧?”“真是麻煩您了!”“那多不合適啊!”“改天請您賞光吃飯。”“把您的相機摔壞了,多少錢?賠您一臺新的吧。”
2.4 日本人特有的替他人道歉
不可思議的是,日本人不光為自己向他人道歉,也經(jīng)常替他人道歉。日劇《日本OL》中,職員矢部櫻在工作存在失誤,課長朝比奈不但鞠躬認錯,甚至俯首跪地謝罪:“都是我的錯,我明知道矢部櫻沒有經(jīng)驗,還把那么重要并有難度的工作交給了她。”
赴日研修的張琳和楊洋說錯了話,損害了公司的形象和利益,身為上司的神崎島子為了庇護她們,向部長道歉。
此外,在日企,接到電話的職員會為同事離開了席位暫時無法接聽電話而向?qū)Ψ降狼浮_@些無一例外,都與日本人深刻而強烈的內(nèi)外意識和集團意識有關。日本人信奉內(nèi)外有別,嚴格區(qū)分集團的內(nèi)與外,會為了集團內(nèi)部的利益,向集團外部的人道歉。
2.5 日本人特有的反復道歉
日本人道歉有時并非犯了錯誤或者負有責任,而是作為調(diào)和人際關系的一種方式,成為了寒暄語的一種。無異于其他的日式寒暄語,道歉寒暄語也通常追溯過去,因此我們時常會看到日本人反復道歉。如此反反復復的道歉,并非日本人意識到自己有多惡劣或者不可原諒,而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社交寒暄的基本禮儀。
3 日本式道歉策略
由于尊崇“以和為貴”的處世原則,主張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因此面對對方的提醒或指責,無論自己是否存在過失或者是否認同對方,日本人通常會第一時間選擇道歉而非急于說明原因理由。如若首先解釋原因理由或者強調(diào)不是自己的過失,很可能會激怒對方,激化矛盾,從而導致雙方關系的僵化乃至惡化。
及時、主動、真誠的道歉,遠比努力解釋說明理由更容易讓對方欣然接受。如果覺得自己沒有過錯,道一句歉也利于關系的緩和。道歉之后再婉轉(zhuǎn)的提出自己的主張也未嘗不可。
根據(jù)過失的大小、事態(tài)的嚴重程度、雙方關系的親疏遠近、雙方身份地位的懸殊、集團的內(nèi)部與外部,正確區(qū)分日本道歉用語至關重要。
4 總結
在中日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透過中日不同的道歉言語行為表象,挖掘其中隱含的文化內(nèi)涵,正確理解日本式道歉策略,有助于有效地緩和與規(guī)避矛盾沖突、避免誤解和摩擦,維系人際關系的和諧,推進事務的順利進展。
參考文獻
[1] 張韶巖.中日跨文化交際實用教程[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5.
[2] 鄭艷敏.日本人道歉行為分析[J].科教導刊,2011(6):176.
[3] 蘇娜.淺談日語道歉語的表達方式[J].科教文匯,2008(1):173.
[4] 劉喜萍.從日語的道歉用語看日本人的文化心理[J].內(nèi)江科技,2007(7):119.
[5] 閻紅燕.日語中的道歉用語極其文化內(nèi)涵[J].日語知識,200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