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莉
摘要:有效的課堂環境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并且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教師應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為學生創設有利的課堂環境,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應用創設情境的教學方法進行了簡單的分析,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創設情境;小學語文;重要性;應用策略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創設情境教學法的重要性
對于小學生而言,教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正處于愛玩愛動的年齡階段,創設情境教學法能夠激發小學生的課堂參與興趣,并且能夠引導小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學生創設能夠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情境內容,在與教學內容相結合的基礎上,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導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習慣,找到學習的技巧。
二、在語文課程教學中有效運用情境教學法策略探析
(一)運用情境進行語文課堂導入,為高效教學奠定良好基礎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來講也是如此。語文課堂教學導入環節對整節語文課堂教學最終效果起到關鍵影響,所以在教師應做好語文課堂導入環節,為后續更好的開展語文教學做好鋪墊。語文導入環節應具備較強的生動性、直觀性和趣味性,能夠有效調動起學生對語文新知的求知欲望,幫助學生集中課堂學習注意力,讓學生很快的進入到語文新知學習狀態當中去。為此,在課堂導入環節中,教師就可充分依據小學生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特點以及語文學習內容等,精心設計語文課堂導入情境,讓學生在生動、直觀有趣的情境中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起到語文課堂有效導入的作用。比如,在講解《美麗的興凱湖》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使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段興凱湖的視頻片段,讓學生觀看興凱湖真實情境,而后引導對下述話題展開討論‘同學們有誰去過興凱湖嗎?看到興凱湖有哪些感受?學生們積極踴躍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課堂氛圍瞬間活躍起來,而后教師在引出本堂課所學習的內容,起到有效導入的作用。
(二)合理運用情境,有效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
實踐教學證明,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對語文教學最終成效起到至關緊要的影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在充分了解小學生心理、年齡、興趣愛好特征的前提下,創設生動有趣的語文教學情境,有效培養小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這對語文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由于語文文本通常是對某一事件、景物、人物的描寫,具有較強的故事性,這就更加有助于情境的創設,針對語文學科這一特點再結合現代多媒體設備的多種功能,教師就可為小學生打造生動有趣的語文課堂學習情境,讓小學生在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情境中感受到語文課堂的趣味性和魅力,從而真正愛上語文學科,這對語文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具有重大意義。比如,在講解《刻舟求劍》這則寓言故事時,教師就可使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刻舟求劍的動畫片,創設一個動畫故事情境。通過觀看動畫學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刻舟求劍這則寓言故事的隱藏含義,我們做事情和看待事物應以發展和變化的眼光看問題,動畫也是小學生普遍喜愛的一種形式,讓語文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從而逐漸喜歡語文課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自主性,繼而讓小學語文在學生主動參與的狀態下更加事半功倍。
(三)依據語文教學內容設置問題情境,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本掌握新知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通常都是教師直接向學生講解知識,長此以往導致學生缺乏質疑精神、創新精神,這也不符合素質教育對語文課程教學提出的要求。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就可依據語文教學內容、小學生能力以及具體學情等,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動質疑、思考和探究,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取,逐漸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和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比如,在講解《負荊請罪》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設計一系列的問題,構建一個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和探究,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展開問題的閱讀,獲得問題的答案最終實現本節知識點的深刻理解和掌握。比如‘題目為負荊請罪,為什么要請罪?誰想誰請罪?‘本篇文章在形式上與以往學習過的文章有哪些不同?‘負荊請罪的含義和來源是什么?‘文中主人公廉頗與藺相如兩位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什么?‘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到哪些精神和品質‘藺相如為何要避讓廉頗?‘如果二人互不相讓最終的后果又會怎樣呢?等等問題,引發學生對文本展開閱讀和深入思考,最終實現對文本知識和含義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實現高效學習,并對學生自主學習、探究以及思維能力等多個方面起到有效培養和鍛煉的目的。
三、結束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創設情境教學的方法能夠在滿足小學生學習需求的基礎上培養其語文學習能力,并能促進小學生的思維拓展,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從而讓學習變得更有動力。
參考文獻:
[1] 李靜.建構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情境教學分析[J].科教文匯, 2014(11):175-175.
[2] 戚豪鋒.小學語文情境教學課堂提問的合理設置[J].文理導航(下旬), 2014(4):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