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月英
摘 要:傳統學科教學以培養學生應試能力為目標,導致我國教育長期陷入高分低能的怪圈。為了適應現代經濟發展對人才綜合素養的更高要求,我國全面實施了素質教育。科學作為一門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是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科學學科的宗旨。因此,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通過科學實驗探究給小學生體驗、求真的機會,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提高小學生科學素養,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以生為本;小學科學;實踐教學;科學探究;策略
增強小學生對科學探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導小學生在親自參與科學探究過程中學會通過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小學生的終身學習、全面發展奠基,這是小學科學學科總的課程培養目標。但是由于部分教師仍舊秉持著傳統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單一,在科學教學當中仍舊沿用講實驗的傳統做法,或者小學生的實驗過程從設計、過程到得出結論完全是按照教師既定的設計方案、步驟進行,教師的越俎代庖嚴重束縛了小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小學生的科學探究流于形式。為了提高小學生科學探究的有效性,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原則,讓科學探究變成他們在具有開放性的科學探究過程中理解科學現象、發現科學規律、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體驗求真過程。
一、以生為本開展好小學科學實驗探究活動,教師首先要激發小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欲望
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當中,教師要認識到實驗是科學教學的核心環節,是小學科學教學不可突破的底線。教師要以科學探究實驗為核心展開小學科學教學。小學生具有對感興趣的未知事物具有強烈好奇心、強烈的求知欲望的特點,在以生為本的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小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欲望。為了激發小學生科學探究的欲望,教師首先要善于根據不同科學探究實驗內容的特點尋找既為小學生所熟悉,又可以說明問題的實驗材料,讓材料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得以發揮它前所未見的奇妙作用。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做到以生為本,教師還要善于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在教師演示的基礎上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在親自實驗過程中,小學生不再是課堂教學的看客,而是親自經歷動手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這一方面可以成功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究欲望,另一方面在親自動手實驗過程中小學生對實驗步驟、實驗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都了解得更為透徹。為了提高小學生實驗操作流程的正確性,教師還可以讓小學生分組合作完成實驗探究過程,在合作完成探究實驗過程中,小學生既可以更好地完成實驗探究,還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合作,學會了分享、互助,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也得以增強。
例如,在《研究磁鐵》一課教學過程中,雖然小學生對磁鐵并不陌生,但是他們對磁鐵的基本性質卻缺乏深入的研究。教師可以做一個小實驗,先將一些曲別針、小鐵釘之類的東西放在一張紙上,用一個磁鐵隔著紙張來回擺動,學生觀察到這些小物品動起來,然后教師提問學生:是什么魔法讓這些小物品動起來的?小學生雖然對實驗原理缺乏理解,但是他們普遍認為是磁鐵的緣故。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相對簡單的問題,并詢問小學生磁鐵可以讓這些小物品動起來的原因,小學生的求知欲望被充分激發出來。
二、以生為本開展好小學科學實驗探究活動,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
相比于其他學科而言,小學科學更受小學生的歡迎,他們對科學學科感興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可以自己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究。因此,在以生為本的小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是開展好小學科學實驗探究活動、有效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雖然小學生對科學實驗有著濃厚的探究欲望,但是鑒于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他們在科學實驗中存在種種不良習慣,他們對實驗感興趣大都是因為感覺實驗比較好玩,他們的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對教師的實驗步驟以及注意事項的講解缺乏認真聽講的意識和習慣,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在觀察任務、實驗數據記錄方面也缺乏良好習慣,實驗結束后小學生也往往缺乏主動思考、總結實驗現象、整理實驗器材的良好習慣。因此,在實驗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從增強小學生科學探究實驗的目的性、培養他們認真聽清教師關于實驗步驟以及實驗注意事項講解的認真傾聽意識。教師還要引導小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及時記錄實驗數據,在實驗結束后,教師要幫助學生整理儀器,將儀器一一放回原處,培養他們良好的實驗習慣。
例如在使用測力計的觀察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小學生對測力計的計量單位、量程以及零位進行仔細觀察,思考每一小格、每一大格分別表示多少,并及時記錄測力計的讀數。
三、以生為本開展好小學科學實驗探究活動,教師要合理組建實驗小組
在小學科學實驗探究活動中,不少實驗需要小學生分組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因此,以生為本開展好小學科學實驗探究活動,提高科學實驗探究活動的有效性,教師要確保實驗小組組建的科學性、合理性。在小組組建過程中,教師要采取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原則,每個小組當中都要安排不同學習層次、不同性格愛好的小學生,讓每名成員都有機會參與到探究過程中來,在實驗探究過程中都有明確的分工,教師還要注意定期讓小學生進行角色輪換,增強小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培養他們合作的默契度。
例如,在蘇教版科學《測量呼吸和心跳》一課教學過程中,男生普遍認為自己在身體素質上要比女生強很多,為了驗證這一猜測是否正確,教師可以將男女生分開組隊,各自組成四到六人小組,讓他們分別對自己平靜時、活動后、活動十分鐘之后的呼吸與心跳進行測量,并將數據及時記錄下來。然后,男女生就測得的各項數據進行比較,通過比較發現,男生的呼吸、心跳和女生的差別并不明顯。在分組活動過程中,由于教師對小組的巧妙組合,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他們在測量數據、記錄數據,對數據進行分析比較過程中都極度的認真,科學實驗探究效果較以前大大提高。
四、以生為本開展好小學科學實驗探究活動,教師要合理選擇實驗材料,激發小學生科學探究欲望
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依據教材,又要不拘泥于教材,教師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實驗材料的選擇上,教師要善于選取既可以順利完成實驗,又貼近小學生現實生活的、為他們所熟知、隨處可見的實驗材料開展實驗探究活動。貼近小學生生活實際的實驗材料對有效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科學探究的興趣,提高小學生開展實驗科學探究活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大有裨益。選擇小學生所熟悉的材料進行實驗探究,還可以提高他們在實際生活中通過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探究科學規律的自覺性,這對提升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果實和種子》一課教學過程中,小學生對果實和種子的區別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在辨認果實和種子過程中經常出現失誤。教師就可以設計一個“認識果實”的小實驗,教師可以提前布置學生從家中把自己認為是果實的東西帶過來,然后教師讓小學生就各自帶來的自認為是果實的東西集中在一起進行觀察、比較,他們經過對外表的仔細研究發現無法找到共同特征。教師趁機啟發學生:是不是可以把它們利用“橫切”的解剖方法切開,從內部尋找共同特征呢?小學生經過小心解剖進行研究、討論,發現它們中有的內部有各種形狀的種子,有的則只有果肉。在小學生匯報實驗結構的基礎上教師小結:果實的外部都有果皮,內部都有種子,具有這兩個特征的才是果實。小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運用剛才學會的鑒別方法成功判斷出了自己帶來的是否是果實。
五、以生為本開展好小學科學實驗探究活動,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去探究、去驗證,從而提高科學實驗探究的有效性
科學探究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以生為本開展好小學科學實驗探究活動,教師要在課堂科學探究過程中預留給小學生足夠的時間,教師還要避免全程幫扶的錯誤做法,要鼓勵小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大膽的猜測和假設,并鼓勵他們通過實驗小心求證。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自由的空間去一一驗證自己的想法,在不斷糾正錯誤想法、不斷產生新想法、再次進行驗證,最后得出正確結論的過程中讓他們感受到真正的科學探究過程是建立在無數次的失敗和挫折基礎上的,提高小學生對科學探究深奧性、艱難性的認識,讓他們正視挫折、勇于面對挫折,在挫折、失敗當中不斷進步,增強科學探究成功的成就感。
例如,在蘇教版三年級科學《把固體放到水里》的實驗設計中,教師出示學生所熟悉的諸如蠟燭、回形針、胡蘿卜、學生用的橡皮以及鐵的螺絲帽等物體,也可以讓學生將自己攜帶的體積較小的物體用來進行實驗。教師首先應該允許小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上述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做出自以為有道理的預測,然后教師要指導小學生制訂合理的實驗計劃,來驗證自己的猜測,如果實際情況和自己的預測不相符,則要思考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實驗結果,反思、探究其中的原因。在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完成實驗的過程中,他們既意識到科學探究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科學探究成功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也在此過程中得到了逐步的提升。
六、以生為本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探究活動,教師要善于利用激勵性評價機制
和以前的版本相比,新版小學科學教材為教師提供了許多新穎獨特的教學形式,這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除了要拓寬自己的專業知識領域,在教學過程中具備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之外,還要引導、鼓勵小學生積極投入到科學實驗探究過程中來。為了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探究過程的有效性,教師要善于利用激勵性評價機制,在課堂上多運用啟發性語言,多運用激勵性語言,讓小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個性見解,激發他們進行科學實驗探究的興趣,增強他們科學探究的自信心,使他們的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在教師的激勵性評價下,小學生的實驗探究欲望被充分激發出來,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過程中,在仔細觀察、親自體驗過程中,在激烈討論、得出結論過程中不僅獲取了更多的知識,還經歷了發現知識的過程,提高了科學探究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實驗教學,要善于在實驗教學當中進行創新。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給小學生提供更多動手進行實驗探究的機會,引導小學生在手腦并用解決問題過程中激活自己的思維,提高創新能力,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實踐探究能力,讓小學科學教學真正起到激發小學生科學探究興趣、提升小學生科學素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葉國鋒.有效開展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策略[J].民風(科學教育),2013(4):311.
[2]秦丹淳.小學科學課探究活動的有效性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1(12):71.
[3]李新艷.探究提高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有效性策略[J].讀書文摘,2017(20):347.
[4]侯燕.小學科學探究活動教學策略探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35):7.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