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傳媒行業發展日新月異,媒體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高校傳統的培養人才的模式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的要求。高等職業院校影視制作專業引入現代學徒制,積極嘗試校媒雙方共同培育影視人才,把傳媒行業的崗位要求與企業的人才需求作為培養的目標,以校媒合作為紐帶,以培養學生的崗位技能為核心,積極探索影視專業“產教融合、校媒合作”的實踐育人新路徑,構建影視專業協同育人新模式。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 校媒合作 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8-0004-02
一、引言
近年來,在傳媒變革的大背景下,各種媒體對人才的要求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要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建立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深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然而,由于高等職業院校影視制作專業在培養模式與培養的時間上具備一定的局限性,使得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和現代的媒體行業接軌。目前,學校和媒體雙方在人才需求上的脫節是目前高校在人才培養上客觀存在的現實,如何使學校的教育和媒體的需求進行接軌,如何改變目前傳統的培育模式,緊跟社會的需求和傳媒變革的步伐,已經成為傳媒行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下校媒合作的共生路徑
現代學徒制,是西方有關國家實施的將傳統學徒培訓方式與現代學校教育相結合的一種“學校與企業合作式”的職業教育制度,是對傳統學徒制的發展。以寧波某職業院校為例,2012該校影視制作專業引入現代學徒制,積極嘗試“現代學徒制”共育影視人才, 2013年,該校第一批42名“現代學徒”在當地的廣播電視臺尋找到了自己的校外導師。這種育人模式徹底改變了以往一個老師帶十幾名學生的緊張局面,而且還形成了“一對三”甚至“一對一”的精細化育人模式。校媒共同策劃制作新聞節目,舉辦紀錄片創作、微電影制作、廣告創作、廚藝大賽、“農家樂”等活動,使學生的動手、動腦、動手能力得到極大提高。經過幾年的辦學實踐,該校與媒體結合為核心理念的“校媒合作下的現代學徒”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初具規模,一方面,學校致力于打造媒體化校園,另一方面,在深入的實踐過程中,該專業逐步形成“地方媒體圈”的實踐合作意識。學校在和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十里紅妝等10多家影視傳媒機構的合作中形成互補。
三、基于校媒合作人才培養的實施
(一)身份融合
學校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準媒體”,“校媒合作”辦學學校即“媒體環境”,校內滿足學生80%以上的實訓需要。按照職業技能的培養規律,學校首先在身份上把自己當作“準媒體”,加強學校教學條件建設。學校主要根據影視專業學習領域情境教學的需要,按照廣播電視臺的真實場景建設具有生產與教學雙功能的實踐教學條件。在相關的實訓設備方面,投入人力物力,建立校內影視實訓基地,該實訓基地作為學生和教師鍛煉實踐技能的重要場地,同為也作為平臺連接著學校和媒體的長期合作。
(二)培養理念融合
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上,傳媒專業的實踐教學是校媒雙方重點建構的內容。學生在校三年的培養目標被分解成階段性并具有連續的目標,而且學生的實訓主要在校內校園電視臺的實訓項目以及在校外廣播電視臺的實習上。在校外實習階段,根據培養方案的安排,分別采取電視臺實地的觀摩、“雙導師”制的技能訓練、綜合實訓和頂崗實習。每個領域的課程都是由學校和媒體之間按照職業規范以及崗位的流程和評價標準共同開發的。
(三)教學過程與工作體系融合
1.學校的教學體系中融入崗位文化、崗位標準以及工作流程。
把媒體工作過程當作教學過程;校媒合作意向達成一致后,要解決的最主要問題就是如何進行現代學徒制的實施。首先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的實施,需要一個頂層設計來保證校媒雙方長期順利的進行合作,同時需要打造一個協同創新的的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上,在校內外導師雙重作用下,實現影視專業學生能力要素和實踐場所的共融,確保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之前就具備了實踐性知識和實踐性智慧,培養專業凈勝,提高技能水平。
學生學校的第一年學習以理論知識為主,著重學習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模擬仿真實訓。廣播電視臺的校外導師也會參與其中,提供見習、簡單任務的崗位實習等。這一階段,學生在電視臺的學習時間大概為15%。第二年進入現代學徒制學習。學生以班級為單位由學校組織到廣播電視臺實習,每組5個人,廣播電視臺會安排1-2名“師傅”帶領學生進入崗位實習,同時學校會安排1名教師一起進入實習場地進行學生的組織管理,1名專業教師協助廣播電視臺對學生的業務指導。四個領域進入企業崗位學習的時間總共為半年時間。從以往下企業的實踐來看,實習停留在表面觀摩層面,學生僅僅是到企業參觀一下、感受一番;現在學校的現代學徒制是系統化的課程學習,有嚴格的目標管理。這樣相對傳統學徒制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現代學徒制具有明顯優勢,不僅教會學生操作,也讓學生明白其中的原理。
2.在專業教學組織上,避免工學矛盾,組建以項目為紐帶的跨專業學習共同體。
針對電視節目直播與錄制主要在下午和晚上進行的規律,為避免工學矛盾,我校盡可能將實踐性課程安排在下午或晚上,并根據演播室的使用情況,合理安排學生工學交替的時間,以免發生場地上的沖突。針對媒體協同創新、單位節目單一工種可供實訓的學生有限以及多專業學生共同參與實訓的現實,創立以項目為紐帶跨專業學生實訓的學習共同體教學組織模式,學生不受班級限制,以完成實訓項目為目標,共同完成老師布置的實訓項目(根據各階段實訓內容設計的模擬、仿真或真實項目,學生利用校內實訓平臺通過看、聽、訓、做等方式在課內或課外完成),在反復訓練中,互啟互激,實現共同提高。
3.在實訓效果評價上,構建雙重考核體系,以實訓作業作為學生實訓考核的主要依據。
將指導教師(學校實訓指導教師、企業實訓指導師)和學生都納入考核范圍,對于指導教師的考核內容主要是指導方案的編制與實行,考核結果作為計酬的重要依據;對學生的考核由學校實訓指導教師和企業實訓指導師聯合進行,除出勤、工作態度等因素外,重點考核在學習共同體中完成實訓作品的情況,教師根據不同專業的要求評定學生的實訓成績。
(四)人才融合
實現媒體和學校人才的柔性互通。理想的狀態是校園里每個人都是雙重身份,既是教師、學生,同時更是媒體人。
讓學生切實體會規范化、專業化的行業前景,校媒合作后學校要從廣播電視臺聘請的十余位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記者、編導、主持人等,讓媒體的操作手段變成了課堂上鮮活的教學案例,學生在案例的學習過程中增強影視制作的實際能力。這些知名媒體人有時會結合正在電視臺播放的新聞,把講課地點調整在新聞現場,給學生進行體驗式教學。在現場直接講解拍攝的技巧、角度和采訪要點以及獲取素材的要求,能夠解決學生在現場提出的問題,然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拍攝、采訪、寫作感悟和提高對新聞的認識。
參考文獻:
[1]趙志群.職業教育的工學結合與現代學徒制[J].職教論壇,2009(12).
[2]夏夕美.基于“學做合一”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職業技術教育,2011(8).
[3]歐海霞.新聞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與機制探討[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106.
[4]劉文清.構建利益驅動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5):10-12.
[5]揚黎明.職教課程改革中的若干理論問題探索[J].職教論壇,2009(8).
[6]潘魯生.關于藝術設計教育的思考[J].裝飾,2003(4).
[7]吳志宏.新編教育管理學[M].上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8]盧麗華.論職教課程改革過程中的多重利益主體及制衡點[M].職教通訊,2006(2).
作者簡介:
孫小會(1989.05-),女,漢族,河南鄭州人,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畢業于浙江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