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素養是學生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語文是小學教育階段的重點學科,在其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思考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主要發生在課堂情境中,教師可以從真實情境,實際運用;境美生趣,深切體會;文化浸染,情以境牽;境中構建,思緒飛揚四個方面實施情境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為學生發展助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 情境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8-0045-01
“核心素養”教育時代背景下,我國開始對教育進行了更深一步的思考。在 2014 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1]中,“核心素養”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語文學科在“核心素養”的指導、引領下,也明確了具有自身學科特點的內涵,即在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基礎上,發展個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而這個能力則著重于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以及思維發展與提升四大方面。
語文學科作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基礎學科,受到諸多學者和廣大教師的關注。 張華認為:“學科探究教學應基于教師與學生的生活情境和真實需要,把學科知識向教師和學生經驗轉化”。[2]那么,關于語文核心素養的探究也要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之中進行。學生在情境中學習、解決問題和不斷思考,可以提升自己面對復雜問題和不可預測情境時的關鍵能力。李吉林在《中國式兒童情境學習范式的建構》一文中,提出了“真、美、情、思”四大情境學習要素。[3]這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所需相吻合。本文將以此為切入點,著重探討小學語文課堂情境教學策略,進一步思考以培養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出發點的課堂教學應如何轉變。
一、真實情境,實際運用
教育教學活動在實際開展過程中,與生活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杜威在上世紀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教育理論,該理論一反傳統教育“三中心”的觀點,將教育的重點引向了生活和經驗。語文核心素養的首項要求就是語言的建構與運用,而語言作為一種交流和學習的工具,必須要在實際的生活情景中才能被良好地掌握,發揮本身的價值,展現其巨大的魅力。所以,在進行語文課堂情境教學時,必須注重所創設情境的真實性,將原本生活中和文化學習中所涉及到的場景盡可能地還原,不僅要在課堂上為學生構建起能切身體會的語文學習環境,與此同時,還要使語言在較為原生態的情境中得到運用。
哲學上講物質決定意識,課堂上的情境相對真實地存在了,學生才會以此為出發點,在有限的課堂上積極參與到語言和文化學習的具體過程中。考慮到小學生所處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直觀、真實的情境能增強他們在這種基于生活和經驗基礎上學習中華文化的感受性,尤其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處于語言學習的初始階段,如果能夠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將圖片、教具或者語言學習所涉及到的其它資源帶到課堂上來,以圖畫展示情境,用實物演示情境,甚至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部分課堂搬至室外,借助這種手段創設生動具體的課堂情境,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不僅可以促進教學過程順利進展,還在視覺和觸覺上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抽象知識與具體情境相結合的方法能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境美生趣,深切體會
教學不僅僅是在幾平米的教室里進行的簡單授受活動,更高層次上來說它是一門深奧的藝術。教學的過程不僅講究方式方法,還追求美的體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流傳千年,經久不衰,秘密在于它獨特的東方之美,這種美凸顯在文章中,流轉于字詞間。語文學科作為中華文化傳承與學習的最主要科目,應該讓學生們在語文學習時體會到語言和文字巨大的魅力,并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對美的鑒賞,進而發現美,創造美。對于小學生來說,語文學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情境教學在進行過程中,要始終以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為宗旨,這就要求情境的創設要體現美。這種美絕不是直觀肉眼上的視覺效果,而是在綜合小學生審美特點后,創設多方位、立體的情境之美,使他們在這種氛圍中油然而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的興趣。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美不僅指外在的形象美,還具有美好和善良之意。如果教師能在課堂教學時兼顧情境創設的內涵美和語文學習中的文化美,培育小學生對傳統美的感受,審美過程需要審美主體與客體相互契合,相互驅動,產生共鳴,進而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審美觀念。
三、文化浸染,情以境牽
葉圣陶老先生在《今日中國的小學教育》中說:“小學教育的價值,就在于打定小學生一輩子有真實明確人生觀的根基”。[4]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在語言構建和運用的過程中發現中國文化的美,進而增強自身的民族感和文化感。此外,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適中的正面情緒和相對飽滿的情感很大程度上能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加專注于以情感體驗出發的情境課堂。
在對文化傳承和理解的過程中,如果能恰當地運用情境、創設情境,以外在的生動形象的場景激起學生在情感色彩上的共鳴,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如在閱讀課上,可選取比較帶有作者或文中人物內心活動的經典詞句加以賞析,引導學生進行換位體驗,深入感受當時情景下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甚至在時間、場地允許的條件下,準備好道具服裝,組織學生表演情景劇,以此來加深他們對課文思想感情的理解。
四、境中構建,思緒飛揚
在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中,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至關重要。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后,教學任務并沒有結束,教師在課堂上還要進行多方面的考查,看學生是否掌握了這種思考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丹尼斯·勞頓主張,教育要發展兒童的自主能力,使他們學會適應步入社會后所面臨的多種情境。[5]小學生正處于語言能力和思維培養的黃金時期,所以在課堂情境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激發學生內在的情感之外,還要注意他們對知識的內化。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后不僅僅達到詞匯量簡單增長的結果,而是個體思維構建能力和主觀能動性的增強。
課堂情境的創設不是盲目的,情境應具有知識性。情境只是一種形式,教師始終不能忘記教學的目的,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因此,教師應該以語文知識為主體,仔細思考和琢磨具體知識和情境之間的聯系,以此為切入點,讓學生們在構建的情境中思考。與此同時,情境也應該具有啟發性,學生的想象是具有無限可能的,如在習作教學中,掌握好情境的度,引導學生慢慢學會擴展型的寫作方法,在文章中融入自己獨特的思想和靈魂,最終實現在自己原有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之間的跨越。
參考文獻:
[1]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Z].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5.
[2]張華.論學科探究教學[J].教育發展研究,2014(12):22.
[3]李吉林.中國式兒童情境學習范式的建構[J].教育研究,2017(3):97.
[4]葉圣陶.葉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5]門巋.謀略珍囊錄·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
王冰(1995-),女,漢族,河北唐山人,吉林師范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