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燕華
【摘要】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有目的地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帶有一定情緒色彩的教學場景,讓學生在場景引導下獲得情感性的學習體驗的教學方法。有效的教學情境能夠將學生代入到教師預設的思考氛圍中,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內涵與本質,從心靈與精神上獲得雙重滿足。本文將從還原生活場景、借用真實案例、利用鄉土資源三個角度來分析將情境教學法引入小學品德課中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小學 品德課 情境教學 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7-0064-01
品德課是小學階段實施德育教學的課程載體,影響著小學生的是非觀與道德觀。傳統的小學品德課以教師單向講授學科知識為主,要求學生按照教師要求展開自主背誦與練習的程序展開。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能夠快速完成知識傳遞任務,但是對小學生的道德與品質的影響甚微。品德課,是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維度的課程目標為主的,所以教師必須要思考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通過品德課產生心靈感悟。情境教學則是實現這一教學任務的重要方式,能夠改善傳統教學模式所帶來的教學弊端,因此,在小學品德課程中,教師也應以情境教學法來組織能夠引人深省的德育教學活動。
一、還原生活場景
小學品德課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以小學生在成長階段遇到的成長問題為主的,所以與小學生的現實生活有緊密聯系。所以,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還原生活場景,以便引起小學生的積極思考與行為反思。還原生活場景是在小學品德課上實施情境教學法的基本方式,也是改善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基本要求。
就如在“我很整潔”一課中,筆者便鼓勵小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生活習慣,通過觀察小學生的起床整理行為、衛生清潔行為等來判斷小學生是否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整潔。然后,筆者便以小學生的行為表現指出衛生問題。就如本班有一名小學生在利用生活用品演示自己吃飯的行為習慣時,便忽視了飯前洗手的衛生習慣,這就說明這個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關注飲食衛生,所以筆者便借此展開了衛生教導,希望每個小學生都能夠養成勤洗手、勤漱口的好習慣。再如,針對本班小學生衣著不整潔的問題,筆者也展開了重點指導,要求小學生保證衣著、頭發的整潔度。由于本節課與小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是以小學生在生活中真實發生的場景為主的,所以能夠讓小學生直接意識到自己所形成的不良行為習慣,并據此作出改正與反省。
二、借用真實案例
雖然在課堂上還原生活場景是創設情境的一種重要方式,但是受到場地、設備與設施的影響,教師很難在課堂上還原所有的生活場景。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要放棄與小學生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品德資源,而是要以真實案例來引導學生思考,通過學生表演、案例探究等方式來保證情境教學的有效性。
就如在“歡歡喜喜過春節”一課中,筆者雖然并不能將教室變成春節慶祝會,但是卻可以通過照片、視頻、歌曲等呈現小學生熟悉的春節慶祝活動,通過放鞭炮、收壓歲錢、吃團圓飯等實例來喚起小學生的生活回憶,并據此引導小學生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然后,筆者再以父母為了準備豐富的春節活動與食品而做出的努力作為案例分析對象,引導小學生體會親情的溫馨與美好,逐步引導小學生形成主動分擔家務、幫助家長的意識。再如,在“我和動物交朋友”一課中,筆者以小學生自己與動物相處的實例為基礎,鼓勵小學生講述自己與小動物之間發生的故事,然后以此來讓小學生意識到動物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每個人都應該愛護動物、珍惜動物。同時,筆者還以流浪狗、流浪貓的照片來喚起小學生的惻隱之心,使其獲得更加深刻的德育感受。
三、利用鄉土資源
鄉土資源主要是為了利用各個地域的特色德育資源來實施品德教學的教學方式,將其作為創設情境的基本依據,可以不斷豐富小學品德課的內容與情境教學方式,切實提升小學生的道德水平。
就如在“我愛家長山和水”和“家鄉的物產多又多”一課中,筆者便在課堂上播放了本地的宣傳記錄片,引導小學生全面觀察了本地的地域風貌與物產特色,充分展現了本地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以此來激發小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同時,為了進一步激發小學生熱愛家長的情感,筆者還鼓勵小學生在課后展開實踐調查,通過實地觀察、訪問等多種方式來收集與家鄉有關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實踐本就是情境教學法的一項重要活動,它能夠讓小學品德課與現實生活實現無縫銜接,讓小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來感受品德知識,更易于引發小學生的積極思考,優化學生的道德品質。
總而言之,情境教學法是改善小學品德課教學效果的基本方式,也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所以小學品德課教師應主動分析品德知識的內涵與外延,結合新課改所提出的教學要求來創設教學情境,使小學生能夠借助于情境這個橋梁來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郭靜.淺談小學品德課情境教學的有效性[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5(09):42-43.
[2]陳丹.基于情境教學理論的《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6.